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消息:“我们的老板竟然拖欠工资,你们一定要帮我们讨回公道!”9月11日,我市一家企业的3名员工情绪激动地来到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寻求帮助,接待人员一边安抚其情绪,一边耐心地倾听,经过一番情理法相结合的开导,3人的情绪很快平复下来。其实,这样的情景每天都在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上演。“因为女性工作人员较多,所以大多数来访者愿意降低负面情绪来配合我们的工作,这也是我们岗位的性别优势。”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调解仲裁科科长高陈说。
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是一个为我市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调解、处理劳动争议的地方,在很多人的感觉中,这里的工作人员应该都“只认法理、不近人情”,但实际上,在这个女性偏多的单位,工作人员更具有同情心,他们的工作原则是“处理案件时,要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尽量有利于劳动者,最终达到企业和劳动者都认可的结果” 。前不久,仲裁院受理了2名年近5旬外来务工者的劳动纠纷案件,两人主张的3万元加班费最后只拿到了4千元左右。“这两人的经济比较困难,工作也很辛苦,我很同情他们。”高陈说。为此,在仲裁结束后,高陈特意全程陪同两人申请了法律援助,帮助其到法院办理起诉手续。“一方面我们要依法、按规办事,另一方面,我们尽自己所能帮助弱势群体,这并不冲突。”高陈说。
和仲裁院其他巾帼一样,副院长陈英也是认真工作的典范。陈英是仲裁院里经验最丰富的一名仲裁员,工作十二年来,每天坚持早上提前半小时上班,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大多用来学习业务、整理案卷、撰写仲裁文书和研究问题。在陈英累计处理的近2000个案件中,以调解、撤诉等方式结案的占71%,绝大多数案件当事人经过她的调解,实现了握手言和、互相谅解。
因为工作中大多接触的是负能量,回家后还要承担家庭责任,仲裁院里的女性工作人员不免会有情绪烦躁、低落的时候。为此,仲裁院会不时找工作人员谈心,为其排解工作难题的同时,也化解他们的消极情绪,不让负能量影响到正常的工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