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今后五年将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新华社
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未来五年的经济建设将步入“决定性阶段”。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领导层,正在北京为未来五年的规划紧密磋商。
一字之变,意味着中国必须在五年之内完成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发展硬指标;一字之变,更考验着中国必须进一步厚植国家治理的软环境。“十三五”时期的政经走向,将如楔子般嵌入中国社会变革的肌理。
“小康”的时代语境,在今日中国已截然不同。这个源自《诗经》中的词汇,曾在三十多年前为物质匮乏的中国提供启动改革的动力,而如今已然成为现代化中国走向成熟的基础和保障。
早在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就强调,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是未来五年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在宏观经济调速换挡的大背景下,“行稳致远”成为中国官方宣誓施政定力和治理创新的关键词。正如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所言,中国经济2.0版本已经开始,“十三五”时期,将以经济社会双重转型升级为主线。
相对于改革之初物质生活贫乏的普遍状况,如今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地区发展的不均衡,将拖累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从习近平5月以来在杭州、贵州、长春三地的针对性表态中,已可嗅出中国未来五年改革突破的线索。东部的转型难题、中西部的扶贫短板、东北的体制瓶颈,都需要依靠深化改革攻坚克难。
未来五年,既是“经济中国”社会发展的“倒计时”,亦可视作“成熟中国”制度定型的“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