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人民大会堂前,一位女记者持自拍稳定器直播,独自进行拍摄采访”网络图片
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消息从自拍杆到Google眼镜,从运动相机到全景VR、机器人记者……近年来,每届全国两会都有高科技“神器”登场,丰富新闻报道的形式和受众体验,更成为引领科技潮流的风向标。今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十三五”时期,将“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措施”。而在今年两会期间,众多“采访神器”的出现则成为对“科技转化”最生动的注解。”
近年来,每届两会都会出现几款一夜爆红的“神器”。比如去年两会上,小米创始人雷军在人民大会堂东广场前的“忘情”自拍,令自拍杆很快流行开来。而今年两会上,有女记者使用虚拟现实设备拍摄大会的一幕,也被同行抓拍并迅速传播开来。
虚拟实境享“沉浸式”新闻
据悉,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也称人工环境,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是通过拍摄设备收集环境数据,再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立体虚拟空间,提供给使用者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历其境一般。当使用者移动时,电脑可以立即进行复杂的运算,将精确的三维世界影像传回目镜显示屏上,产生实时“临场感”。
这一种高技术模拟系统,让记者全景式把握两会现场细节的同时,也能享受“沉浸式”的报道体验,后期观众也可以通过VR设备享受不一样的新闻盛宴。
“度秘”解读两会趣味盎然
除此之外,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客户端联合百度智能机器人“度秘”共同推出了机器人智能问答,让一个有些萌萌哒的“度秘”陪公众一起看两会。新华社客户端相关负责人表示,“度秘”能提供关于两会的各种资讯和解读,并通过人机对话这种形式,对内容加以形象解读,让读者看会议报道时更加多样、新鲜,可谓是既专业又贴心的秘书服务。
其实,今年两会并不是机器人媒体助手的首秀场。去年9月,腾讯率先展示用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撰写CPI数据分析稿件。两个月后,新华社正式推出机器人写稿员工“快笔小新”。而在今年初的湖北省两会上,出现了一个名叫“云朵”的机器人记者,它不仅能与参加代表委员进行简短的对话,还可将代表委员的回答自动进行收录,并进行全媒体传播。
伴随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科技的重要性也不断提升,并成为每年政府工作报告必不可少的关键词。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十三五”时期,将“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实施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措施”。相信会有更多炫目、实用的科技“神器”亮相两会,并逐渐走进大众的生活中。
虚拟现实让新闻动起来
今年两会上,在科技和投资领域风头最劲的虚拟现实(VR)眼镜,让两会报道有了全景全新的“沉浸式”观感,不少体验过它的代表委员纷纷惊叹:“新闻都动起来了!”
虚拟现实,是近年来出现的高新技术。在两会现场,使用VR进行报道的光明日报记者孙佳涵介绍说,通过全景摄像和VR眼镜,拍摄下的内容传到后方编辑。读者只需轻轻滑动手机屏幕,便可自行挑选喜爱的画面、人物和内容。在戴上全景立体眼镜的情况下,脖颈稍转,便可从任意一个视角观看今年两会现场的画面。“清晰度的确很高,连一些稍远处人的面目表情都能够看到。”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进对VR技术应用到新闻内容大为赞许。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也认为,这种模式是另一种形式的百姓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给委员造成压力,促使大家去更加认真地讨论会议内容、提案等。
目前,VR技术已经成为资本领域竞逐的焦点。FACEBOOK创始人朱克伯格甚至预言,VR将成为下一个社交王国。除了VR技术,Insta360全景相机也是本届两会新的技术焦点。使用这款相机可以360度无死角记录现场的每个细节,并实时在新媒体平台进行推送和传播。
签到也智能
图:人民大会堂入口处的两会自动签到系统\网络图片
如今,全国两会的自动签到系统非常先进。会议签到门设立在人民大会堂旋转门入口处,代表佩戴代表证通过签到门便可自动签到,无须摘下代表证到读卡机进行读卡,大大提高了签到速度。而且,当代表经过签到门时,前面显示屏即自动显示出代表的相关信息,包括姓名、照片、所属代表团、座位等。
解析媒体“秘密武器”
全景相机
360度无死角记录现场细节,并实时上传至新媒体平台。观众转动手机 或滑动屏幕即可选择任意视角观看两会现场。
虚拟现实眼镜
通过多镜头、全方位的拍摄设备,把真实环境数据影射到目镜中的“虚拟世界”,让记者进行沉浸式的报道。
3D相机
可以用裸眼欣赏立体画像或动画的数码相机。3D相机一般装配有2个镜头,以便可以再现立体影像。
自拍稳定器
令手持拍摄画面更稳定顺滑,其电动摩打功能让摄影机稳定地保持在指定方向,帮助记者独立完成全部拍摄采访。
“鱼眼镜头”
一种极端的广角镜头,使照片信息量丰富,且有趣味,因镜头前镜片与鱼眼睛颇为相似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