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重庆市委副书记张国清表示重庆香港应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大公报记者韩毅摄
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4月23日重庆讯(记者石璐杉、韩毅)重庆市委副书记张国清22日会见了参与“2016港澳媒体赴渝参访周”的媒体代表。谈及渝港合作,张国清表示,香港的信息、枢纽和金融优势会长期存在,而这些优势正是重庆供给侧改革补“短板”的内容。他认为,重庆与香港的合作一定不能停留在贸易买卖阶段,未来香港可以把重庆作为向周边地区辐射的战略支点;在信息互联互通的层面,香港在重庆更是大有可为。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2016年首次地方考察就到了经济增速领跑全国的重庆。22日张国清向港澳媒体介绍重庆发展情况时开篇就讲到,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两点定位”,即: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联接点。
重庆打造西部创新中心
重庆的这两点定位将如何与“一带一路超级联系人”香港对接呢?张国清在回应大公报记者提问时指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定位要求,重庆设了四个战略目标,包括: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建设西部创新中心以及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张国清认为,作为一个国家中心城市,一定要有集聚辐射功能。他提出,香港可以把重庆作为向周边地区极具辐射力的战略支点。“香港可以从重庆向周边看,找到向哪些区域辐射,将这个平台用好。”
张国清亦指出,在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方面,重庆有很多需要向香港学习的地方,香港也可以在重庆有所作为。张国清认为,现在的开放不仅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而是更多地体现在信息、数据,即基于互联网的联接。在与重庆的信息互联互通方面,新加坡已先行一步,中星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就设在重庆。张国清以餐厅外卖为例说,全世界每个国家都有外卖,但全世界不需要那么多的指挥中心,新加坡的外卖中心可能就在重庆。“一个新加坡人在中国境内,指定新加坡的餐厅为家中老人送饭,过生日送个蛋糕,这也是互联互通。”张国清坦言,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上,香港、重庆交集不太多,但在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方面,香港可以在重庆大有作为。
香港优势将长期存在
张国清强调,重庆与香港的合作一定不能停留在买卖、交易、商品进出口的层次,“停留在这个层次就上不了台阶”。他亦表明:“我不认为,随着内地的改革开放,香港的信息优势、枢纽优势、金融优势会减弱,我认为,这种优势会长期存在,而这些优势正是重庆供给侧改革补短板的内容。”
“港澳媒体高层人士重庆赴渝参访周”活动已是连续12年举行,今年参访周于4月17日至22日举行,共有来自港澳的21家传媒机构参与,澳门中联办文化教育部部长徐婷、香港中联办宣传文体部副部长李海堂担任顾问,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会长张国良任荣誉团长,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主席、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董事长兼文汇报、大公报社长姜在忠担任团长,澳门日报代总编辑崔志涛担任副团长。在六天的时间里,参访团考察了两江新区,并深入渝东南、渝东北地区,了解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情况。
重庆精准扶贫见成效
图:黔江土家十三寨民俗文化\大公报记者韩毅摄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重庆市委副书记张国清指出,脱贫攻坚是该市在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要补的最大“短板”。而重庆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五年政策三年内兑付、政府“兜底”等措施让贫困发生率尽可能低。
张国清指,去年重庆有165.9万贫困人口,有1919个贫困村、有18个贫困区县;截至2015年底,已有808个贫困村、95.3万贫困人口越线脱贫。“这方面,重庆下了很大工夫,其中有个措施就是把五年的政策支持在三年之内集中兑付。今年重庆的目标是7个贫困区县‘摘帽’、885个贫困村‘摘帽’,争取60万人脱贫。”
三年来,张国清在重庆调研了200多个贫困村。“扶贫越往后越难,有些是所有的扶贫政策全部到位后,他也脱不了贫的。比如家庭重病人口、丧失劳动力的,所以政策设计中有政府‘兜底’,去年重庆95.3万脱贫人口中,有18.6万人就是政府‘兜底’。重庆要让贫困发生率尽可能的低,这是补‘短板’的核心内容。”
重庆在扶贫攻坚的同时尤其重视保护生态。张国清指出,去年该市把一般公共预算补助的50%,大致600亿元投入到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基础设施投资亦大幅度向两地区倾斜,其目的就是“让他们要把生态建设保护好”。
他说,“重庆不需要‘垃圾’项目。我们立足于当地自然资源、农产品深加工、民俗旅游等项目,渝东北和渝东南两地区今年首季GDP分别增长10.6%、8.6%,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47.1%和51.2%。此外,两地区接待游客量分别达7000万人次和6300万人次。”张国清强调,“吃‘生态饭’,首先得把母亲河保护好、把生态保护好。”
渝年度GDP增速有望实现10%
重庆经济增速已连续三年全国居首,今年第一季度重庆又迎来“开门红”,实现GDP增长10.7%。重庆市委副书记张国清22日为赴渝参访的港澳传媒代表解读“重庆速度”,他表示,首季各项经济数据显示经济结构调整见成效,预计二季度增速也会在10%以上,“实现全年10%的目标我们很有信心”。
首季度重庆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3.9%,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达到30%。张国清指出,基础投资增长速度比前几年都高,这个势头还会保持相当一段时期,因为重庆战略规划内的项目已进入投资实施期。“我们不是为了GDP增长达到一个百分比去修公路、铁路、港口、桥梁、机场,而是现实的投资需求摆在这个地方。高速公路每年有20%的流量增加,稍微修慢一点都来不及,发展势头在这里。”
基建投资增长30%
重庆首季消费增长亦有13%。张国清说,过去的消费主要靠主城区和周边区县,可喜的是,渝东北和渝东南消费增长势头比预计的好很多。首季重庆财政收入增长11.2%,对此张国清坦言“不容易”,“现在刚性支出太多,一旦支出定型之后,再想让它降下来,就降不下来了,所以财政收入增长11.2%我们是非常看重的。”
在各项经济主要数据中,重庆首季唯一下降的是进出口数字,降幅为0.6%,但张国清指出,三月外贸进出口增长11.3%,预计二季度的情况会比一季度好很多。在他看来,首季0.6%的降幅,也是“结构调整的积极信号”。一方面,进出口的结构在优化,简单的加工贸易大幅度减少,一般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大幅度提高。
另一方面,过去重庆进口分量较大,现在进口下降比较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重庆过去很多产品的装备和配套件都是国外进口,现在本地生产比重大幅度提高。
张国清:感谢港媒12年关爱
图:重庆市委副书记张国清22日会见港澳媒体\大公报记者韩毅摄
“港澳媒体赴渝参访周”连续举办十二年。重庆市委副书记张国清22日会见参访团成员时首先对大家表示感谢,“十二年来,港澳媒体朋友见证了重庆的变化,很好地把重庆推介出去。政才书记特别嘱咐我感谢大家”。
参访团团长、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主席、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董事长兼文汇报、大公报社长姜在忠说,重庆市情介绍中有“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叙述,此行之后,他认为还可加上“五大”:“大山洞、大桥梁、大森林、大田园、大公园”。他表示,重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还能将生态环境保护做得很好,非常不容易。
参访团荣誉团长、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会长张国良说,在内地各省市中,能在十二年时间内每年坚持组织港澳媒体到当地采访的,重庆是唯一一家。他指出,重庆1997年成为直辖市,香港也在同年回归祖国,明年两地都将迎来二十周年大庆;他感叹这么多年重庆一直往上走,发展惊人。
参访团副团长、澳门日报代总编辑崔志涛表示,重庆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经济结构转型、生态保护经验值得澳门参考。他补充说,“重庆还有大文化、大风情、新工业、新农业,值得青年朋友去了解。”
澳门中联办文化教育部部长徐婷说,重庆的发展既有理念,又有实际的突破,生态保护和扶贫攻坚工作值得肯定。香港中联办宣传文体部副部长李海堂说,他在当记者时曾在1996年到渝采访,他感叹说:“20年来重庆的变化,让我感触最大的就是理解了一个成语─翻天覆地。”
大公报4月23日 A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