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2日,在第三个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抗战老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家属等来到南京光华门遗址公园献上悼念菊花/新华社
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据大公网12月13日讯 (记者陈旻、贺鹏飞)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国家公祭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将举办第三次国家公祭仪式,悼念南京大屠杀30万死难同胞。12日,江苏省首次向约翰·拉贝等6位在屠杀期间无私救助中国难民并向世界揭露日军暴行的国际友人颁发紫金草国际和平纪念章。
在国家公祭日当天,除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外,将同时举行6项悼念纪念活动。当日早晨7时正,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集会广场举行升国旗、下半旗仪式,并在南京市部分区同步举行悼念。另外,“记忆与和平——南京大屠杀史学术年会”及“世界和平法会”将于下午举行。当晚7时正纪念馆的祭奠广场将举办“烛光祭”。
京沪多地同步开展活动
国家公祭日当天,内地抗战主题纪念馆和部分城市同步举办纪念活动。北京、上海、渖阳、长春、长沙、昆明、重庆、西安等地将同步开展公祭活动。
另外,约翰.拉贝等6位国际友人的18位后裔代表12日专程来到南京,代表先辈接受由江苏省首次颁发的紫金草国际和平纪念章,以表彰这些国际友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无私救助中国难民并向世界揭露日军暴行的义举。
获颁纪念章的包括曾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并在日记中记录了日军在南京暴行的约翰.拉贝、曾任安全区总干事并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乔治.费奇、南京大屠杀期间救助南京难民并曾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证的南京鼓楼医院美籍医生罗伯特.威尔逊、冒险救助众多南京难民的鼓楼医院美籍医生克利福德.特里默和理查德.弗里曼.布莱笛、曾任德国大使馆南京办事处政务秘书并向德国外交部如实报告日军暴行的罗森。
后代愿传承真实历史
乔治·费奇之子罗伯特说,在日军攻佔南京之前,母亲被迫带着他和哥哥回到美国,但是父亲毅然选择留下,竭尽全力去帮助手无寸铁的难民。“我们可能无法释怀,但一定不能忘怀。”罗伯特认为,我们现在应当继往开来,携手并进,共创世界和平。
“这是对曾经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帮助过中国难民的国际友人最好的纪念。”理查德.弗里曼.布莱笛之孙史蒂芬表示,很荣幸能够代表祖父接受这枚纪念章,他会尽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南京大屠杀这段真实的历史。
“我想对救助过我们难民的外国友人说一声谢谢!”已经87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说,她家共有七口人被日军杀害,自己也被刺了三刀,后来幸免于难的她和妹妹被舅舅找到并带到安全区。
夏淑琴和妹妹在安全区得到救助,并活了下来。她激动地说,“感谢建立安全区的外国人,这些好心人收留了我们,保护了我们。”
屠杀实证系列图书首发
图:获颁和平纪念章的国际友人的后裔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合影/记者贺鹏飞摄
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据【大公报讯】记者贺鹏飞南京报道:“以史为鉴、警示未来”系列图书12日在南京首发。该系列图书围绕南京大屠杀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还原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揭露侵华日军惨无人道的反人类暴行。
准确历史文件佐证史实
首发式上,由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组织有关专家编纂、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人类记忆:南京大屠杀实证》丛书(中文版)与读者首次见面。该丛书在吸收南京大屠杀史学研究30多年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中、美、德、英、法、日等国的十几家档案馆、图书馆馆藏的大量档案文献中,精心挑选了中方、日方、第三方以及战后审判四个方面的档案史料和历史图片近200件,採用以图证史、以档案史料传承记忆的叙事方式编纂而成。
该丛书主编、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专家张宪文教授说,丛书的核心在于“实证”二字,就是用准确的历史文件佐证南京大屠杀铁一般的史实。该丛书既可以作为南京大屠杀史学工作者开展研究的根据,也可以作为普通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年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的读物。
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南京出版社组织有关专家编撰出版的《南京不会忘记》系列丛书(十卷本),则以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在南京亲历、亲见、亲闻日军暴行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西方人士为写作对象,採用人物传记的形式,借助大量中、美、德等国的原始文献、书信、日记,再现国际义士们的勇敢和大义。
此外,首发上与读者见面的还有《国家公祭——解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资料集3》、“侵华日军暴行史研究”丛书等。
在美华侨办“南京祭”活动
【大公报讯】据新华社、中新社报道:美国三藩市多个民间团体11日举行“南京祭”活动,公祭1937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300多人出席。
公祭活动由南京大屠杀索赔联盟发起,美国华商总会和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等团体参与。当天,在三藩市中国城中华文化中心内,参与者默哀、看纪录短片、合唱《松花江上》、探讨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关联问题。南京大屠杀索赔联盟新任主席张蓝真说,她3年前开始参与索赔联盟和“慰安妇”正义联盟活动,其间受到诸多前辈教诲和指导,今后她会继续推动历史教育。
另外,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华人华侨11日在柔似蜜市举行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该纪念活动共同发起单位之一、美国华人社团大联盟主席林淦花表示,希望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让海外华人华侨特别是华裔下一代铭记历史。
学者倡西山保卫战遗址列文物
图:南京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12日晚举行烛光祭活动,来自该校机械工程学院的大学生们点燃蜡烛,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集体默哀,寄託哀思/中新社
【大公报讯】记者贺鹏飞南京报道:12日上午,4位南京学者向南京市玄武区文物部门提交申请书,希望将见证了南京保卫战和南京大屠杀的重要抗战遗迹西山保卫战遗址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位于南京市区的西山保卫战遗址至今保留着1座营连观察所、3座机关枪掩体以及若干战壕等南京保卫战遗址。据抗战史学者、江苏省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丁进介绍,西山保卫战遗址属于南京保卫战復廓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承载抗战精神的重要遗迹,历史价值尤其巨大。
他说,79年的沧海桑田,像西山保卫战遗址这样完整保存的南京保卫战遗址已经是硕果仅存。国内同类遗址如忻口战役遗址、崑崙关战役旧址、喜峰口长城抗战遗址和石牌抗战遗址,已经先后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为此,丁进会同吕晓其、王强、唐恺4位学者根据《文物保护法》和《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联合向文物部分提出认定西山保卫战遗址为不可移动文物的申请书。丁进表示,西山保卫战遗址、陵园新村保卫战遗址、老虎洞阵地等处遗址,见证了南京保卫战的不畏强暴、血战到底,记录了中国军队将士的视死如归、宁死不屈,应一併纳入即将启动编製的《中山陵文物保护规划》。
沪制新季《东京审判》纪录片
纪录片《东京审判》将于国家公祭日当天上映 大公报记者倪梦璟摄
【大公报讯】记者倪梦璟上海报道:为纪念东京审判开庭70周年,围绕最新的学术研究、文献和证据,沪再製大型历史系列纪录片《东京审判》,并将于国家公祭日当天上映。据介绍,该片在之前国内外採集的独家罕见影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形势和学术成果,採访了中、日、美、德等各国专家、亲历者及后人,冀以翔实的镜头语言力证东京审判是一场文明、正义、超越胜者的审判。
新一季《东京审判》相较于上季呈现了更多的亮点,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总监融媒体中心主任宋炯明介绍,该片展示了关于东京审判的最新历史发现和学术研究成果,首次发现大批证人出庭作证的珍贵史料画面。而节目组还赴海外实地採访目前世界上研究东京审判最具权威的美、日、德专家学者,以国际视角对70年前的这场审判进行解读和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该片摄製组独家採访包括日本前首相菅直人、鸠山由纪夫、日本前驻华大使宫本雄二等重量级嘉宾,他们在片中谈及对东京审判的看法以及日本人应有的历史态度。菅直人在片中表示,日本需要好好反省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