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大陆 > 即时 >

屠呦呦赵忠贤膺最高科技奖 大亚湾核实验获奖

来源: 中国国际新闻台 发布时间:2017-01-10

  图:9日,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新华社

  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1月10日讯 综合记者周琳、中新社报道:2016年度科技奖励大会9日在京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本届科技奖评选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分别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共评选出279个获奖项目,其中设奖17年曾9度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今年由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项目夺得。

  9日上午,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首先向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赵忠贤院士和屠呦呦研究员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讲话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体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和诚挚问候,向参与和支持中国科技事业的外国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赵忠贤:高温超导奠基人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旨在奖励在当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卓越建树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得奖者每人奖金500万元人民币,自2000年正式设立至今,已有27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包括着名数学家吴文俊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2015年度该奖项空缺。

  此次获奖的赵忠贤院士在此之前已先后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生于1941年的赵忠贤是中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坚持高温超导研究已有40馀年,其间他所在的团队获得了两次重大突破,分别是:1987年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2008年以后发现系列50K(K:开氏温度,0K为273.15摄氏度)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

  屠呦呦于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在去年未得国家最高奖引起关注。对于此次屠呦呦获奖,国家科技奖励办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最高奖评选历来遵循科技奖励条例,与诺奖本身没有特别关系,都是为中国科学增彩。

  屠呦呦成首位最高奖巾帼

  生于1930年的屠呦呦是浙江宁波人,1955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她从中医古籍中得到启迪,创建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发现青蒿素的关键性突破。值得注意的是,屠呦呦是最高奖颁发以来第一位女性科学奖获奖。

  国家科技奖励办表示,今年女性科学领军人物荟萃,除了最高奖授予女性科学家外,其他奖项中15个项目由女性领导。另外,5名外籍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获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继2013年铁基高温超导和2015年多光子纠缠相继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后,今年又有一项物理学领域的重大成果折桂该奖项——“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这个自然科学领域最受瞩目的奖17年来曾9度空缺,可谓“慎之又慎,宁缺毋滥”。

  同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负责人表示,近五年来奖项总数基本呈逐年减少趋势,五年的平均数为307项,比上一个五年减少了48项。奖项数量“瘦身”,分量却不缩水,从今年高等级奖项成果来看,中国在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占有一席之地”。

  让青蒿素物尽其用

  【大公报讯】记者周琳北京报道:9日,86岁的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屠呦呦成首位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女性科学家。这是自该奖设立以来首位女性获得此殊荣,也是首位非院士获此殊荣。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取自《诗经.小雅》中的名句。根据朱熹的注释,这里的“蒿”指的正是青蒿,彷佛从一开始,屠呦呦就已和这棵小草结下不解之缘。自1971年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率先提取得到对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以来,她始终在这个领域深耕,最终将小小药草转化成了全人类对抗疾病的武器,拯救了数不清的生命。她说:“要让青蒿素物尽其用”。

  2015年,屠呦呦以“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获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此,屠呦呦一直强调,“青蒿素的获奖,是中国科学家群体的荣誉。”“首创为一指向难,众人加零成兆数,呦呦再鸣觅诺伴”,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这样评价她。

  目前,中医科学院已将青蒿素系列研究列入“十三五”时期重点任务。屠呦呦团队相关人士透露,屠呦呦此次所获500万人民币奖金大部分还将继续用于科研事业。

  50年铸超导强国梦

  【大公报讯】综合记者周琳、中新社报道:75岁的中科院院士赵忠贤9日登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并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里的首位“40后”。

  赵忠贤,1941年生,辽宁新民人。1964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分配到中科院物理所工作至今,一直专注研究高临界温度超导体。超导是指某些材料在温度降低到某一临界值时,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具备这种特性的材料为超导体,其在信息通讯、生物医学、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巨大应用潜力。

  人类发现超导百馀年来,高温超导曾在两个时期集中出现了重大突破,其中就包括赵忠贤的几项重要成果。1987年,赵忠贤及其团队突破被奉为圭臬的40K(约零下233摄氏度)麦克米兰极限,获得液氮温区(约零下196摄氏度)的高温超导体。2008年,他的团队合成出绝大多数50K以上铁基超导体,又创造出大块铁基超导体55K的世界纪录,掀起高温超导新“热潮”。

  王贻芳:中微子技术绝对领先

  【大公报讯】记者周琳北京报道:此次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是中科院院士、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领导团队获得的原创性科学成果,也是中国本土首次测得的粒子物理学基本参数,在国际高能物理界产生重要影响。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是中国基础科学领域目前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王贻芳告诉记者,港中文、港大都参与了大亚湾项目,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2012年,王贻芳在反应堆中微子实验2012年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首次精确测量了其振荡幅度,开启了未来中微子发展的大门。

  在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中,团队开创性地将实验设计成多个中微子探测器模块,使得实验在建设完工落后的情况下,比韩国更早进入取数阶段,并获得更精确的实验结果。

  继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后,中科院高能所于2014年底在广东江门开建了第二个大型中微子实验项目,预计在2020年投产使用。王贻芳表示,中微子振荡有六个自由参数,大亚湾的科学项目已经测出了其中的四个半,江门就是为了探测剩下的一个半,这是目前全球的中微子实验都在聚焦的前沿领域。

  王贻芳称,江门作为一个三十年的长期科学计划,可以用来研究超新星中微子、地球中微子,探测宇宙起源等等。“江门中微子实验在研究中微子质量顺序的技术上是前无古人的!”

  4G、北斗获技术进步特等奖

  图:二○一六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9日在京召开/新华社

  【大公报讯】记者刘凝哲北京报道: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颁发给“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TD-LTE)关键技术与应用”、“北斗二号卫星工程”两个项目。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曹淑敏等人完成的4G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攻克了中国通信产业在芯片、仪表等薄弱落后环节,令中国移动通信行业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中国主导的TD-LTE在与美国主导的WIMAX的全球4G产业竞争中胜出,成为全球两大主流4G标准之一。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之一的北斗二号卫星工程,研制历时8年,建成了14颗组网卫星和32个地面站天地协同组网运行的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2012年12月正式向中国及亚太地区提供导航、定位、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北斗二号工程实现了国际卫星导航领域和中国航天领域的多个首创,使中国摆脱了对国外卫星导航系统的依赖。

    即时

    上海:给90后讲讲马克思 80后教师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