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深圳湾口岸是目前内地唯一实行“一地两检”口岸 资料图片
大公网3月22日讯(记者石华、何花)作为两地第一个采用“一地两检”通关模式的口岸,深圳湾口岸迎来十周岁的生日。十年来,深圳湾口岸为两地居民、货物出入境,为两地监管查验部门的协作都带来极大便利。
从2014年开始,港人李小姐将工作的中心移到了深圳前海,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她每次出入境都选择深圳湾口岸。李小姐觉得连过关的概念都可以忽略了,只要不是遇到高峰期,正常情况下10分钟即可过关。“深圳湾口岸到前海不足10公里,乘车20分钟就可到达,很方便。”
李小姐告诉记者,她的哥哥和母亲已经定居深圳福田区,以往去哥哥家探望母亲,只能从观塘乘坐地铁,然后在福田口岸入境,路上花费的时间超过两小时,如果广深港高铁通车并实行“一地两检”,以后去哥哥家里作客会省去一个半小时。
一条黄线分隔两地监管区域
作为“一地两检”的特色,深圳海关和香港海关在同一座大楼内办公,一条黄色的线,将两地海关的监管区域隔开。在“一地两检”模式下,进出境旅客正常情况下10分钟即可过关,客运、货运车辆来往深港两地也仅需10至15分钟,大大节省了旅客和车辆的通关时间,提高了通关效率。
据深圳海关统计,十年来,经深圳湾口岸验放的出入境旅客、出入境车辆不断上升,“一地两检”查验优势益发突显。旅检方面,日均旅客流量从开通初期的3万人增长到现在的12万人次,高峰期甚至达到16.5万人次;日均客运车流量从开通初期的约4000辆次增长到现在的逾9000辆次。
旅检大厅和客运车道节假日常态高峰,遇到重要假期更是经常出现“爆棚”场面。货运方面,日均货运车流量从开通初期的约1000辆次增长到现在的逾2000辆次;进出口贸易额实现九年连增,超过人民币3000亿元。
如何利用好深圳湾口岸“一地两检”优势,一直是深圳海关所考虑的问题。在口岸筹建时,为了发挥“一地两检”这项优势,深圳海关和香港海关在口岸开通之日起,首次合作建立了“通关事务协调中心”和“反走私协调中心”合作互助项目。
国外早有成功先例
十年来,深圳湾口岸两地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不仅没有出现任何法律上的僭越,而且两地海关定期或专项开展通关事务协调和反走私合作,交换信息,合作办公,大大提高了两地海关的执法效率。在旅检现场,海关自助通道6秒快速过关,“大数据”自动识别,便利守法旅客,精准打击“水货客”。
对于广深港高铁实行“一地两检”有违《基本法》的声音,口岸工作人员表示看不懂。“深圳湾口岸运行十年,两地市民都得到了方便。另外,在世界范围内,国与国之间也有‘一地两检’的操作。比如:美国与加拿大;英国与法国;法国与比利时都有‘一地两检’,并且也没出现什么问题,为什么香港与内地同属一个国家,还做不到呢?”
旅检办公室横跨港深边境线
图:深圳湾口岸边境办公室横跨港深边境 大公报记者石华摄
在深圳湾海关,有一间横跨深港两地的办公室,一条黄色的边境线将办公室分成两部分:一边归内地海关使用,另一边归香港海关所有。
据关员介绍,深圳湾海关旅检大厅是在2005年竣工的,这间办公室则在2007年才开始修建,当年7月1日投入使用。
这间办公室面积约30平方米,与其他办公室相比,一条黄色的边境线将办公室的会议桌分成两部分,两侧分别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每边各摆放置有12张坐椅。
从办公室里的牌子上,记者了解到这间办公室承担着两项使命:一是通关事务协调中心,二是反走私协调中心。设立这间办公室的根据,是从内地海关和香港海关签署的《内地海关、香港海关开展深圳湾口岸合作互助项目备忘录》而来,是“一地两检”模式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全国唯一设有此机构的口岸。因此,不仅仅只有深圳湾海关有权使用,如果内地其他海关需要使用这间办公室与香港海关商谈,也可以借助这一平台。
记者从海关了解到,深圳和香港海关各有一把钥匙,需要会谈时双方提前约好时间,在各自的门进入办公室。深港两地海关以此为平台,在日常沟通交流、长效联系配合及打击走私方面均取得初步成效。
实践过程中双方建立互信
图:排队过关的人群 大公报记者石华摄
深圳湾口岸“一地两检”的模式,建造时期由香港政府出资,委托深圳政府按照香港标准建设港方口岸。深圳市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总指挥、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会长赵鹏林回忆说,无论是在工程建设阶段还是在制度建设阶段,给双方的工程、行政、法律人员带来的挑战极大。“当双方的资金合在一起做一件事情时,怎么使用、验收,怎么结算、审计都是问题。”
为增进彼此对对方制度的了解,双方曾经以国家沥青混凝土的工业标准为例,从编制依据、编制过程到修改过程,追根溯源,同时对照英国工业标准,让香港同事了解国家工业规范编制的科学、民主和严谨,最终大家在事实面前取得了一致。西部通道港方的口岸设在深圳一侧。用地由深圳方填海造地,深圳方仅向港方收取填海成本费用。港方租赁深圳湾口岸港方口岸区的土地使用权。
“工业标准是国家制度、法律的一部分,这个案例后,双方增强了互信,许多事情都容易办了。”赵鹏林表示,“像口岸这种需要双方合作才能完成的项目,最重要的是双方要高度信任,而信任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建立起来。”
管理安排无碍法律一致性
在法律适用层面,为了法律的一致性和方便管理,深圳湾口岸香港一侧实行香港法律,港方口岸后方一段本属深圳的大桥连同引桥,也一并交由港方管理。同时使用了一个虚拟隧道的概念,在虚拟隧道范围内由港方管辖,适用香港法律;虚拟隧道范围以外的区域仍按照原深港分界线划分的范围各自分别管理。因此,在桥上按照香港的法律,车辆是靠左通行,桥下水面的船只按中国大陆的法律进行管理。
“一地两检”互不隶属
图:深圳湾口岸全景 资料图片
“一地两检”,指在两个国家(或地区)的边境口岸,在同一处地点完成两地的出境与入境检查、检疫手续。由双方出入境管理人员(边检、海关、检验检疫)在同一地点、同时联合执行出入境检查,实行“一站式”检查,两地出入境管理人员独立运作,互不隶属,双方口岸单位在同一地点,按各自查验标准,共同对出入境人员、交通工具和货物实行联合检查。(记者石华、何花整理)
成功样板可资香港借鉴
作为最早尝试“一地两检”的口岸,深圳湾口岸开通后得到了内地和香港两地往来旅客的好评。
同时,这里的经验也为后来的广深港高铁旅客通关提供了借鉴。深圳市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总指挥、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会长赵鹏林曾参与推动深圳湾口岸“一地两检”工程建设、制度设计。
他指,深圳湾实行“一地两检”的优点是缩短了两个口岸之间长达5公里的中间地带,对于旅客来说通关便捷性增加,通关速度更快捷。
赵鹏林认为,尽管“一地两检”没能减少查验次数,但对于旅客来说通关便捷性增加,速度更快捷;缩短了两个口岸之间长达5公里的中间地带,大大降低了旅客在跨海大桥上发生意外的风险。.
在建成后近十年的运作过程中,深港双方执法部门合作良好,口岸的效率和形象,得到了中外旅客赞扬。
深圳湾口岸一地两检的旅客优先、虚拟隧道、执法范围、执勤条件、后勤供给等成功理念和实践,都为港深广高铁提供了经验。在后面的广深港高铁建设中得到了应用,未来亦可为其他适用“一地两检”的地方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