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科技最高奖得主教你成功:把握人生的主动权,走向事业巅峰!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中的最高等级奖项。
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
并且这个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
201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王泽山院士、侯云徳院士分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这两位中国科学家有着怎样的经历,作出了什么贡献,我们年轻一代又能从他们走向巅峰的人生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长安君带你一起去看一看——
“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
2017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王泽山
千年前的大唐盛世中
世界之巅的中国
发明了黑火药
而黑火药却在西方
见证了军工业的发展
千年后的共和国里
王泽山院士
在火炸药科研领域的成就
将中国火炮
再次送上世界的巅峰
火炮被称为“战争之王”
中国火炮应用了他的技术后
弹道性能全面超过
世界上所有同类火炮
成为
“众王之王”
王泽山院士说——
外国人能做到的
中国人也能做到
并且
能做得更好!
朱日和沙场阅兵时的自行火炮方队
1954年
朝鲜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尽
19岁的王泽山考入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我们任何人都不希望有战争
愿世界充满和平
但中国的近代史告诉我们
落后就要挨打
没有自己强大的国防
就相当于没有自己的国门”
他选择了当时最冷门的专业
火炸药
王泽山对自己许下了一个承诺:
“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情”
这一干就是60年
火炸药成了他生命中
最重要的事
在学校期间有两件事
对年轻的王泽山影响深远——
在一次做醇酸转化实验时
他用了一个带孔的软木塞
封存实验的中间产物
有机化学教授发现后
批评他说:
“你的实验太不认真”
另一件事是
上一期一位同学
在研究高能推进剂时
发生了事故
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两件事让他养成严谨作风
此后在每次试验前
王泽山都要对方案的可靠性
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检查
这个习惯
伴随他至今
上个世纪60年代末
学校建立了电子计算机系统
他用3年的时间
“躲”在实验室里
沉浸在自己的科研里
潜心研究不断探索
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
王泽山也迎来了自己的
“不惑之年”
有了年轻时的积累和沉淀
王泽山说:
我感觉自己已经成熟了
理论基础/知识面/毅力/责任感/能力/思维方法/身体
都已经具备了
冲击国际前沿技术的
研发能力!
1984年,王泽山在华东工学院担任教
他也迎来了科学研究的“大爆发”——
1985—1990年,率先攻克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关键技术,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0—1995年,发现低温感含能材料,解决了长贮稳定性问题,获1996年唯一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1996—2000年,发明含能材料的高能量密度装填方法,提高了发射装药的输出功率。
2000年至今,他又再次发明了等模块装药和远程、低膛压发射装药,解决了国际难题。获2015年国防技术发明奖特等奖,2016年国家发明一等奖。
2016年国家发明一等奖颁奖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说起来容易
而人生漫长选择常有
王泽山一度同时研究
火炸药的两个方向:
含能材料设计很时尚
装药设计则偏重应用
当时很多研究者热衷于前者
虽然他已经有基础和重要成果
但出于“能力与范围”的考虑
他最终还是舍弃了材料设计
以装药设计作为研究方向
在当年
美、英、法、德、意
五国科学家联合开展
155火炮等模块装药研究
耗费巨资、历时多年
但终因无法突破技术瓶颈
研究被迫中断
正是因为对自己
精准的定位和判断
认准目标用一生去持之以恒
王泽山才能做到
其他人做不到的事
成就他在共和国科技领域
最高的荣誉
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向王泽山颁发最高科学技术奖
谁都曾有过
青春年少激情热血
但又有多少人为了年少时的梦
持之以恒的不懈奋斗
坚持一生
谁都曾有过
放松懈怠一时马虎
但又有多少人能及时纠正
保持着敬畏和严谨六十多年
始终如一
谁都会面临
人生中形形色色的选择
但又有多少人能认清自己的能力
以最踏实的人生态度厚积薄发
一飞冲天
没有谁天生就有一副神奇的翅膀
也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
在常规战争中
如果没有射程远威力大的炮火支援
就无从谈起赢得战争的主动权
在漫漫人生中
如果没有持之以恒对理想不懈追求
就无从谈起把握人生的主动权
火炮——
“战争之王”
执着——
“人生之王”!
“我只是做了份内的工作”
2017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侯云德
科技是国之利器
国家赖之以强
企业赖之以赢
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
在侯云德院士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对于这位很少在媒体露面的科学家
许多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侯云德是谁?
同样的问题
60年前也被人问过
1958年侯云德留学苏联
由于频频发表论文
苏联《病毒学杂志》的编辑
特意到病毒研究所发出
“追问三连”:
侯云德是谁?
他是什么样的人物?
他的论文怎么会发表这样多?
六十年后回头看来
这个答案是唯一的:
侯云德是一个不断创新的
中国科学家
1962 年侯云德学成回国
他转向了抗病毒药物研究
选择干扰素作为主攻方向
文革期间发现黄芪抗病毒机理
1979 年研制成功
临床级人白细胞干扰素
1982 年首次克隆出干扰素基因
成功研发出国家I 类新药产品
重组α1b 型干扰素
人民从国产的新药中
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此前的干扰素药品100%进口
300元一支
现在的干扰素90%是国产的
30元一支
上千万患者已得到救治
“尽管和国外同类成果相比,
我们晚了一点,
但我们研制的干扰素
是由中国人基因研制而成
更适应国人体质
同时副作用更小
治疗病种更多。”
他说
“Me too,me better!”
侯云德主导了我国第一个
基因工程新药的产业化进程
最初的8种基因工程药物
已转让十余家国内企业
产生了数十亿人民币的经济效益
企业从这些科技创新成果中
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中国基因工程药物产业
曾经从无到有
现在从弱到强
1987至1996年间
18种基因工程药物上市
生物技术产品销售额
增加了100倍
2008年侯云德院士
被国务院任命为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
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技术总师
此时他已经79岁高龄
SARS事件的警钟仍在回响
主导传染病工作
压力可想而知
第一次挑战很快来临!
2009年全球突发甲流疫情
国外死亡人数上万名
侯云德领衔专家组
仅87天就率先研制成功
新甲流疫苗
成为全球第一个
批准甲流疫苗上市的国家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注射两剂
侯云德则提出不同观点
“新甲流疫苗,打一针就够了!”
事实证明他的自信是有理由的
“一针”方案大获成功
在那次疫情中
我国的研究成果
8项世界第一
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
对流感大流行的成功干预
侯云德创造性提出
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
“集成”防控体系的思想
使我国成功应对了近十年来
国内和国际数次
重大传染病疫情
2010年全球首次发现和确定
“蜱咬病”病原为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2011年7天内溯源新疆脊灰野病毒
1年内恢复我国无脊灰状态
被WHO称作
全球脊灰防控的“典范”
2013年全球首次发现并成功应对
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情
4天内成功分离和确定病毒
2014年2月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
我国派出传染病防控队伍
建立了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中国现代传染病防控能力
走向世界
关口前移
今天
一系列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成功控制
使得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的中国
扭转了SARS造成的负面影响
我国传染病防控事业和能力
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
科技创新提升国家国际地位和声誉
维护着国家安全
其中进行顶层设计的侯云德
功不可没
被称为战略科学家
而他却说
“我只是做了份内的工作”
科技造福人民
科技变革经济
科技振兴国家
无论是对付敌人的火炸药
还是对付病毒的药品
都是促进发展保护人民的
国之利器
中国要强
中国人民生活要好
必须有强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