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人物档案 ] 刘立长,昆山长凡波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徽舒城人,在昆山创立了冠鑫建设、鑫旺置业、亚慧特包装、亚慧特新能源等多家公司。 他在创业过程中,每一次转型都闯进一个新的领域,仿佛无意的“跨界”,却让他收获了丰富多元的事业与人生。 [ 创业语录 ] 想到就去做,做了才知道自己距离目标有多远,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才知道需要改进的方向。 做企业最重要的是把产品做好,才能得到客户认可,才能做大做强。 有的人想炒股,有的人想上市,我的想法很朴素,就是传播更多的欢乐。 是昆山成就了我的今天,所以,我要以我的方式回报她。 企业转型不是做得不好,而是时代与环境不同了,逼着你否定自己,在否定中获得肯定。 回收过工厂的废料,养殖过非洲鸵鸟,做过土方工程,成立建筑置业公司,生产包装材料,发展新能源产业……如今,他正在推出一部部影视作品,给更多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刘立长,昆山长凡波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一个“跨界”奇人,从小爱看戏的他,走过25年如戏一般的创业路途,终将最动人的情节,在昆山这片热土上尽情上演。 “人的一生,所期望的最终幸福,无非是衣食无忧,精神愉悦。这些年来,我做过‘吃’的,‘住’的,现在又做‘文’的,都离不开这一点。大家开心了,我就开心了。”为了实现这一朴素而实在的幸福观,刘立长“跨界”于养殖、土方、房产、能源、影视等领域从未停步。 一个两天吞咽不下去的蛋 1998年的一天,刘立长吃了一次可能一辈子也忘不了的食品——一个大约2公斤重的鸵鸟蛋,他咬了一口,心中五味杂陈,难以下咽。 “当时从昆山返回家乡创业,养殖鸵鸟失败了,几乎是倾家荡产,我从一个广受媒体关注的致富带头人,一夜之间变得害怕见到摄像机。记者来了我只能躲着走。”回忆起年轻创业的岁月,刘立长黝黑的脸上露出带有沧桑感的笑容。 1990年,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的昆山迎来众多企业投资,往日的江南小城变成了资本角逐的热土和打工者的天堂。这一年,年仅19岁的刘立长离开了终日忙碌的农田,带着一腔热情,还有令人羞涩的170块钱来到了昆山。“来了不久,在朋友的帮助下,开始给黑龙江路上的一些企业做废料回收生意。当时这一行做的人不多,也不入眼,常常被人看不起,但我坚持了下来。”5年后,刘立长收获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赚了钱之后,我就想,是小富即安,还是换一条路走走?最终,不安分的我选择了后者。”他说。 他得到一个信息,当时国内尚没人养殖非洲鸵鸟。而鸵鸟浑身是宝,羽毛能做衣服,皮革有广泛的应用,骨头是中药材,肉味鲜美很受市场欢迎。养殖鸵鸟,就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何乐而不为?于是,他迅速决定回乡创业。 但是,总是喜欢尝试新事物的刘立长,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这次创业却让他吃尽了苦头。1995年,他回到安徽舒城老家发展,租了数百亩地,引进非洲鸵鸟养殖。“在当时,轰动了全城,媒体头条都上了很多次。”刘立长说,鸵鸟全身都是宝,一只鸵鸟重达300斤,一旦养殖成功便成为全省第一人,还能带动家乡的养殖业、餐饮业发展。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就在刘立长频繁被媒体作为致富典型报道的时候,他养了两年多的鸵鸟却一只只因患病“离他而去”。缺少养殖技术的他,“眼睁睁地看着,可一点办法也没有……如今想起,已然感觉就像做了一场梦。” 刘立长创业花掉了他所有积蓄,留下的是鸵鸟产下的唯一一颗鸵鸟蛋,无泪地笑了。 作为这次创业的终结仪式,刘立长决定把这个鸵鸟蛋吃了。一个两公斤的蛋,他愣是吃了两天,还是没吃完…… 怀揣300元二进昆山挑战自我 失败,并不能阻挡勇敢者的脚步;成功,也只是站上不一样的台阶。刘立长心有不甘,重新再来,“疗伤”半年后他又回到昆山,走上了全新的创业之路。 “第一次来昆山带着170块钱,这次身上只有300块钱。”不过,曾经在昆山打拼多年的他,用真诚和务实积累了良好的口碑,成为他再次创业的无价资源。“我还是喜欢挑战自己,尝试自己没做过的事情。”刘立长再次回到昆山,自己打拼了一段时间后,在一个好友的帮助下,开始做土方生意。“做土方我一点也不懂,我就跟他说,你一定要让我到工地上看,让我学习。”事实上,刘立长早已留意如何做土方生意。在入行之前,他每次外出或从老家回昆山,看到路边上的挖机租赁广告,他都在心里默默记录下联系电话。那个时候,昆山地区的挖机设备还很少,他一有活做就一个个打电话联系挖机等设备。“我想总会有一个来吧。”就这样,不认输且处处用心的刘立长,很快把土方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后来他便成立了江苏冠鑫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工程也越来越多。 还是那个性格,喜欢创新,喜欢剧集的情节曲折,刘立长渐渐地又把事业从土方工程延伸到房地产开发,以及包装材料、新能源等生产领域。如果说养鸵鸟是专注于“吃”,那么做工程、置业、太阳能等便是专注于“住”,而每一步都紧紧围绕着潜藏他内心深处的“大家开心,我也就开心”情结。 “我做事情就是这样,想到了就去做,虽然每一步都很艰难,也没有什么系统的规划,但我认为路要靠人去走,只有迈开了步伐,才知道路有多远、路有多难。”刘立长谈起当下企业谋求转型升级的风潮,他说,企业转型并不是自己做得不好,而是时代与环境不同了,不转型就会落后于人,而转型就要大胆尝试,尤其不能留恋过去的成功,更不能怯步于失败的疼痛。 “用马云的话说,人还是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刘立长说。 影视是让更多人开心的事物 一个人的梦想,也许从儿时就已经种下了种子,用心浇灌了才会发芽。 “喜欢戏”的刘立长有感于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常常与朋友调侃:“我是从社会大学毕业的。”而他的经历也时常让他想起,很多人像他一样,渴望拥有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尤其是在偏远的农村。“像我妈妈那一辈的老年人,不认识字,看不懂书,但是他们可以通过看电视剧、看电影获得快乐啊。”2013年7月,刘立长又一脚跨进了影视界,在昆山开发区成立了长凡波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在创办影视公司前,我只是单纯地想去做企业文化,后来发现企业文化的传播范围还是有局限性的,远不如电视剧、电影传播的范围广,而且可以让人开心、获得知识或者领悟人生。”刘立长说,“用一个时下流行的词,我又‘跨界’了。” 公司成立一个月后,便投入拍摄了31集大型都市情感剧《八十八家房客》。该剧以“幸福里”小区里的八十八个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讲述他们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艰难前行的故事,以独特的视角展现现代社会正能量,以及中国现代都市老百姓追求各自幸福道路上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是一部传播正能量、爱心、智慧、美好的作品。刘立长说,这部电视剧的拍摄全部在昆山取景,昆山一些标志性的建筑、道路、河流、公园等都能在电视剧里看到。 “为什么在昆山拍?因为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是她成就了我的今天。所以,我以我的方式回报她。”刘立长说,一部充满正能量的影视剧选择在哪里拍摄,至少能对那座城市的形象增添一抹亮色。如今,长凡波影视有限公司已经拍摄了一部都市剧,一部公安教育题材的电影和一部微电影。其中电影《角逐》刚刚取得播放许可证,今年将在全国400多家院线上映。正在筹划的电视剧《同床异梦》也将于8月份在昆山开机。 起初在最基础的行业打拼,现在闯进了“高大上”的文化产业。刘立长说:“拍影视,我还是那一个目的,就是让别人开心。”他向记者讲述了每次回老家过节后引发的思考:“和家里的老人团聚,给他们一点零花钱,他们就非常开心,可如果不能经常回家呢?实际上,要有经常让他们开心的东西,包括电视、电影在内的文化产业,才能很好地承担这一功能。”刘立长说,每年中国产出上万部(集)影视,而他只是贡献自己的那份力量。 这是一个让更多人开心的产业,是让刘立长自己感到更开心的事业,也是让他的朴素的幸福观得以充分实现的行业。他提出了新的目标:打造影视全产业链,在昆山做大做强影视文化产业,为昆山文化强市作出新的贡献。 一个人,一部戏。每一个片头之后,都是好戏连台。而在昆山开发区,刘立长的影视文化广场已经完成了方案设计。更多的精彩,他正在不断演绎。 捎句话给翊腾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董事长涂海文 网友“百媚生娇”:中国有句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常比喻蛇吞大象是不可能的。当然涂海文吞并翊腾电子,并非是简单的“蛇吞象”,事实上能吞下翊腾电子,说明他并非是人们印象中的小蛇一条,而是具备了非凡的勇气和实力。那么,这样的“蛇吞象”现象,也应值得更多企业效仿。 网友“你能你上”:从一个农村出身的毛头小伙华丽转身为资产过亿的老总,听起来不可思议,但涂海文做到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梦想,只要肯努力,梦想都有实现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