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的变化太大了!”青山绿水中掩映着一栋栋两层小楼,青瓦白墙,带着古建筑风味,有的矗立在宽阔平坦的石油路两旁,有的则依地势而建,错落有致。村民们有说有笑的忙着活……7年后,曾在什邡市红白镇参加过抗震救灾服务的河北20多名5.12志愿者看到如今的红白镇,对这里的变化表示由衷的喜悦。 7年后:千里入川惊叹灾区变化大 上午九点,20多名来自河北的5.12志愿者从车上缓缓的走下来,他们中大多都已经是近60岁的老人。不过,却在7年前,他们把自己的热情与汗水挥洒在这片土地上,帮助当地群众建立家园。
“7年前,我们就搭帐篷住在这个地方,当时还有官兵、当地村民等,都在这里搭的帐篷。”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镇北马冢村的杨军会拿着相机对着曾经住的地方拍下了照片,“现在这里都建起了幼儿园和居民房了。”
杨军会说,七年前,当他带着第一批的21名志愿者来到红白镇时,这里是一片废墟,残破不堪,从村口到村尾,没有一栋完好的房子。而如今,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新房,而且还是青瓦白墙带着古典味的两层小楼。
志愿者们每到一处,都会去回忆着当初刚刚震后的红白镇以及他们曾经工作的地方。看到现在如此大的变化,脸上都会浮现出笑容。
“当时我来的时候,看到的都是泥巴路,最宽的也就2米宽左右,因为地震原因,有些部位还是垮塌松散。”57岁的杨远动说,现在看到这里有了宽阔平坦的石油路,家家户户过着幸福的生活,真的替他们开心,也觉得当初志愿服务没有白做。
虽然志愿者们在红白镇待了仅仅20多天,但是他们与当地的老百姓已经成为了一家人。七年过去了,当双方再次见面时,那份感情始终不减当年。
“我都以为这辈子见不到你们这些恩人了。”当红白场镇居民李德凤见到这些志愿者时喜极而泣。7年前,她和他们在一起协调搬运发放救灾物资,渐渐的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时全靠这些志愿者帮着搬运救灾物资,即使是半夜里运来,他们都立即帮忙搬运,特别辛苦。”
7年前:千里入川抗震救灾
在红白从事志愿服务的每一件事都让志愿者们记忆深刻,这些年来,他们一直牵挂着灾区,想回来看看这里的巨大变化,但由于都忙于工作,一直没能约上一个合适的时间。而这一次得到什邡这边的邀请和帮助,他们终于有了机会一起来看看。
面对现在美丽的红白镇,杨军会回忆着7年前30名志愿者千里入川抗震救灾的情景。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学医出身的杨军会在家乡得知灾情信息后,便在村里搞了小范围的募捐,并打算组织一批志愿者前往灾区支援,没想到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有40多名村民报名。
经过筛选,最终召集了20多位名农民作为第一批志愿者赴川,他们大多是家里的顶梁柱。临出发之前,他们聚在一起,在村中的办公楼中签订了志愿书,还带了自筹的路费。
“我们被安排到了什邡市红白镇支援。”杨军会回忆说,自己因为是学医的,便被安排到了镇上的医务室,而其余便为灾区装卸和发放救灾物质。
“我们什么都不会,但是有力气,而那个时候有许多的救援物资,所以我们的工作就是搬运物资。”今年57岁的杨远动说,他们每天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因为救灾物资随时都可能会来,只有做了事才回去休息一下,这样每天也只能休息4、5个小时。
“我们不怕干活,最担心的是余震。刚到灾区那几天,每天都会发生余震,但干活根本感觉不出来,只有看到旁边的帐篷晃动得厉害时,才会跑到相对平坦的地方躲一会儿。” 杨军会说,后来为了及时感知余震,大家想了一个办法,在仓库中睡觉时,在旁边放个啤酒瓶。如果瓶子倒了,大家就撒腿往外跑。
在灾区的20多天里,志愿者们的汗水挥洒在这片土地上,与当地村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志愿者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便离开了红白镇,返回了千里以前的家乡,直到今天再次踏足这方他们曾经付出过的热土时,这里已经不再是废弃,而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红白,正变得越来越好,而这也是志愿者们一直希望和期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