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大陆 > 地方 >

走在阅兵队伍最前面的盐城人

来源: 盐城新闻网-盐城晚报 发布时间:2015-07-27

盐城籍老将军、抗战老兵王少伯,近日给笔者寄来新四军史料季刊《雄师出关》。电话里他十分健谈,提到了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9月3日,国家将举行大阅兵的事儿。王老说,60年前,他曾有幸连续两次被选中参加国庆阅兵,都在第一方队第一排,走在受阅部队的最前面。

tangcb150739_副本_副本

王少伯担任师参谋长时的照片。

身经百战 从未受伤

现年89周岁的王少伯,是阜宁县沟墩镇柳集村柳林庄人,曾任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沈阳军区白城守备区第一副司令员等职。这位盐城籍老将军屡立功勋,在军内外享有盛名。王老虽已89周岁高龄,现仍担任着黑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会长。目前他还天天上班,这在全军离休将军中是少有的。

王少伯的人生颇有传奇色彩。这位新四军老战士和抗日老兵,15岁参加革命,戎马生涯身经百战,却未负过伤,连皮肉都没擦破过。他指挥过许多次大大小小的战斗,却从未打过一次败仗。在抗美援朝首战云山战斗中,他亲自指挥炸毁了美军王牌师第一辆重型坦克;他指挥全营800人抵抗敌人8000人,在以一打十的殊死战斗中,打退敌人16次冲锋,坚守阵地寸土未失。他曾统率6万军垦战士和6万知青,终将建三江这片茫茫无际的沼泽地开垦出来,创造了军垦史上的奇迹。1954年、1955年他连续两次被选中参加国庆阅兵,且都在第一方队第一排,走在受阅部队的最前列。

光荣使命 落在肩上

1954年,时任某坦克团团长的王少伯,被上级选派到南京军事学院,进行为期5年的学习。南京军事学院当时是我军的最高军事学府,被誉为高级军事人才的摇篮。王少伯为自己能到最高军事学府深造而感到自豪。他是该院基本系的学员,兼学员组长。

1954年6月1日下午,学院召开大会,院领导宣布了上级命令,该院要选派200人到北京参加国庆阅兵,并就此项工作作了具体部署。在谈到当年的情景时,王少伯如数家珍。散会后,整个学院像沸腾的海洋,人们欢欣鼓舞,很多同志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人人都做好了接受组织上挑选的准备,个个表示如能加入受阅队伍,一定要把人民军队威武雄壮的气概和中国军人坚强的革命意志,展现给毛主席、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展现给全世界,显示出我国的军威、国威。王少伯介绍到这里,仍显得激动不已。

据悉,当年受阅部队人员条件包括政治背景的审查、队列动作的考核以及容貌、身体素质等诸多方面,样样都要过关。王少伯由于各项指标出众,顺利地被选中。学院上上下下、经过层层筛选的200人方队组建完毕,又筛选出20人作为添补队员。

冒着酷暑 苦练硬功

组建后的方队便开始投入训练,训练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学院内受训,第二阶段赴京受训。王少伯介绍说:“光荣感振奋了整个学院,使命感激励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军事训练中。大家都是信心百倍,斗志昂扬,表现得特别能吃苦。训练的科目看似简单,但要200人做得整齐划一,难度不小。”

在学院进行了两个月的训练后,1954年8月,王少伯被调到北京集训。那时正处于建国初期,国家的财力有限,部队的条件也不好,国家又不可能专门建集训的阅兵村。南京军事学院方队的官兵,集中在北京天坛公园训练。王少伯他们住的是帐篷,帐篷内是行军床。由于是布帐篷,挡风挡雨却不挡漏,下大雨帐篷内常闹“水灾”。

苦练才能出真功。入驻北京训练,正是大夏天。天天在汗流浃背中训练,浑身热得起痱子,痒得让人难受。每天早上4点起床,5点开始训练,上午10点才休息。下午接着练,一直练到黄昏才结束。最难的是立正,几个小时全身不动一下,哪怕汗水流进了眼里,也不能有眨眼挤汗的动作,要始终保持立正姿势,双眼正视前方;蚊虫叮咬也不能有丝毫的颤抖和晃动,更不可能用手拂一下。

王老清楚地记得,受阅人员每人只有一套衬衣,两套外衣、粗布的军装洗后不易干,但出汗厉害又不能不洗,因此他们常常是穿着潮湿的衣服训练,后来就只穿老头衫和军用短裤,脚上是大皮鞋。训练虽然非常艰苦,大家却毫无怨言。“我们这些革命军人,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浴血奋战,连死都不怕,训练中的艰苦难不倒我们。”王少伯说。

训练要求特别严。王少伯记忆犹新:横排,像门板一样平稳前移;纵队,像所有人穿在一条线上;方队,各条对角线和斜线保持像刀切割一样的直线。在天坛训练期间,主要是队列训练,立正、稍息、正步走。练习正步走最严格,任何一个分解动作都要到位,有专人用尺测量,摆臂前是30厘米,摆臂后还是30厘米。腿抬多高、脚落下多远,不得出现任何差错。训练中,方队的教练员每人手中提个直棍,75厘米长,既用来量步幅的大小,又用来量踢脚的高低。每个横排20个人一齐踢出脚,一个一个量过去,前面的量着,后面的不能动。围观的游人们说:“走路还用尺量,难怪解放军的队伍这么整齐,让人佩服。”

接受检阅 终身难忘

阅兵前夜,王少伯和他的战友们把军装喷上水,压得平平整整的,没有一丝皱褶。10月1日那天,凌晨两点就起床,吃了点东西,换上崭新的军装,每个人的脸上还擦了点润肤油。3点集合乘车到劳动人民文化宫附近等待,从凌晨4点一直站到上午10点,不吃不喝一站就是6个钟头。在这里王少伯度过了他人生中最漫长的等待。那种急切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巴不得阅兵立即开始。部队给每人发了水和干粮,但几乎没有人“领情”,在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任何东西都不再有吸引力了。整整6个小时的站立,既不能蹲也不能坐,因为要保持裤缝的整齐。

上午10时,阅兵式开始。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乘敞篷汽车从天安门出发,在阅兵总指挥杨成武的陪同下,检阅了排列在天安门广场上的参阅部队。

彭德怀元帅检阅完毕,总指挥杨成武发出阅兵分列式开始的命令。

受阅部队从全军60个单位抽调编成,南京军事学院方队被安排为阅兵式的第一方队。王少伯不仅在第一方队,因他身材、长相等符合要求、训练情况优秀,又被选在第一排,走在受阅部队的最前面。

王少伯他们前面一位带队首长名叫刘子云,他面向前方,背对大家喊口令,加上来自军乐团的伴奏声,后面队伍根本听不到。王少伯又被指定为接力喊口令的人,当时规定的齐步走、正步走、向右看、向前看、换步走的口令都是用代号:比如喊“1”,代表齐步走的意思,喊“2”是正步走……接受检阅的当天,王少伯准确无误地将口令传递出去。现在回想起来,王少伯仍是激动万分!

第一方队先是齐步走,走到天安门前方;随着指挥口令,立即变成正步走,面部整齐向右转,看向天安门城楼。当他们开始通过天安门广场时,广播中介绍道:“现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军事学府——南京军事学院的高级军官方队,他们精神抖擞,迈着整齐的步伐,他们的精力多么集中,臂摆多么的一致,这是我们的威武之师、雄壮之师、战无不胜的高级军官方队,他们正向天安门走来,接受毛主席、党中央的检阅。”王少伯说:当我们听到这些鼓舞人心的话语,倍感振奋。

王少伯介绍,国庆节那天,天安门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激情满怀,载歌载舞唱团结、欢天喜地庆国庆,身临其境令他陶醉,使他终身难忘。“我们第一方队经过金水桥只有短短两分钟时间,却训练了四个月,但吃再多的苦、流再多的汗,都值!”

二次受阅 提前授衔

1955年5月,王少伯再次接到命令,要他参加10月份国庆阅兵体检。1955年6月1日,他们开始了在学院内近三个月的训练。8月25日,他们再赴北京天坛公园训练,一直训练到9月30日晚。

10月1日,阅兵式首先出场的方队,仍是南京军事学院的方队,本来军事学院的学员们要在两个月后授军衔,为了阅兵的需要,学院决定提前授衔。当时还是团级干部的王少伯也提前戴上了“大校”的肩章,肩章金光灿烂,军服是呢子料做的,穿在身上异常威武。但部队规定不能照相,检阅结束后,立刻上缴军衔、肩章。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接受检阅,王少伯仍在第一方队第一排面,又一次走在阅兵部队的最前面。

衷心祝愿 阅兵成功

王少伯还有一次国庆观礼,也鲜为人知——

1969年国庆节,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接到上级命令,从该兵团抽调200人赴京参加国庆活动。时任该兵团第六师师长的王少伯,受组织上委派担任总领队。作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几十万人的代表,王少伯被安排在天安门观礼台观礼。

笔者对王老的电话采访,前后加起来近5个小时。目前,这位89周岁高龄的老人还天天上班(每天上午半天),令人敬佩不已。我们对老将军这种“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忘我精神,由衷地表示敬意。王老说:“我能上一天班就上一天,一直到不能上班为止,发挥一点有限的余力呗。”

王老惊人的记忆力,一次次将我们带回了那激动人心的岁月,也让我们分享了他珍藏心底已久的喜悦。我们为这位盐城老兵感到自豪。

“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我们的军队越来越强大,我们的阅兵式一次比一次办得好,展示的武器一次比一次新,我作为一名新四军老战士和抗日老兵,为祖国感到骄傲。衷心祝愿今年9月3日的大阅兵取得圆满成功!”采访结束时,王少伯将军如是说。

    地方

    【人大代表手记】 任正晓:敢于担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