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消息:大丰区委党史办历时两年多调查、挖掘、整理,并于近日编撰成册的《中国人民海军初创时期海防史迹》一书,不仅挖掘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新四军海防部队抗战历史,也填补了中国人民海军研究史上的一段空白。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李蓉认为该书提供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资料,弥补了抗战历史特别是新四军历史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为研究抗战历史、中国人民海军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认为该书挖掘的这段历史表明,新四军海防部队为中国人民海军的前身,大丰或为起源地。这将会推动和促进海军史研究界对这段历史乃至人民解放军海军史的深入研究。
图为大丰区(原大丰市)委党史办编撰的《中国人民海军初创时期海防史迹》一书。
苏中海防部队使用的木帆船。
新四军最早海防部队诞生在大丰区
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新军部在盐城正式成立,并且建立了以苏北盐城为中心的华中抗日根据地,继续坚持对日作战。同年1月,新四军军部派李人俊、黄亚成改编原国民党苏北实业指挥部海防团(当时驻泰和公司的国民党江苏省实业保安指挥部海防团)为新四军海防总队,由此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早的海防组织。总队驻龙王庙(位于大丰区三龙镇),王维新任总队长,新四军代表陈铁军任政治部主任。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加紧推行“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政策,一方面疯狂掠夺战略物资,一方面严密封锁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禁运物资,企图困死根据地军民,致使各抗日根据地一时物资严重匮乏,尤其缺乏军工材料、电讯器材、西药、机器设备、五金以及纸张、墨油等物。新四军要不断粉碎日伪的“清乡扫荡”,离不开建立军工厂和发展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机器设备及原材料。
1942年春天,新四军苏中军区发布命令,建立海防武装,开辟海上抗日根据地,并抽调数百官兵,组成苏中海防团。为了粉碎日军发动的“清乡”,摆脱“背海作战”的局面,争取战争的主动权和扩大地下交通线,粟裕要求建立海上武装,控制沿海海面。
1942年11月,苏中军区海防团正式成立。团长由新四军第三纵队司令陶勇兼任,吴福海任副团长。海防团主要担任苏中地区的护航、护渔和守卫海防等任务。海防团活动范围,南到长江口,北到连云港,任务是打破敌人的封锁,开辟海上交通线,运送从上海采购的物资到根据地。海防团在弶港、北坝一带开展海上抗日活动。
1943年11月,新四军苏中军区海防团扩编为苏中军区海防纵队,下设3个团,由新四军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陶勇兼司令员。纵队建立之初,只有3艘“黄花船”,都是清朝遗留下来的古董炮艇。
日媒惊呼海上新四军“神出鬼没”
新四军海防纵队积极开展海上抗日的游击战,经常“神出鬼没”地打击和消灭日伪军队,夺取敌人的船只和物资。多次在水上围歼、打击日伪军队,还经常缴获日伪船只和军用物资及其他物品,有效地打破了日伪在海上对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封锁。
1944年6月中旬,新四军海防纵队派人在吕泗港东南的水面上趁敌不备,两次袭击并歼灭日伪的运输队,缴获日军运输船2艘和大批军用物资,活捉日军9人。同年10月,海防三团在弶港以南海面上与敌运输船相遇,击沉敌船两艘,活捉日军11人。
日军为了剿灭抗日有生力量,在陆地上设有大量的炮楼、篱笆、检问所,使我方行不了、走不通。为此,新四军开辟了海上交通线,面对敌伪的“扫荡”,实行坚壁清野,将兵工厂、野战医院、药库、印钞厂、印刷厂等后勤机关的物资全部搬运上船,转移到海上。
1942年,中共地下组织在上海搞到一批无缝钢管秘密送往长江口的横沙岛,然后由海防纵队派船接运回到根据地。根据地的兵工厂用这批材料制成了上百门小钢炮,改善了抗日军队的装备。
1943年,因日军大规模扫荡,江淮银行从阜宁转移到海上印刷江淮币,海船在弶港、笆斗山、苦水洋(大丰区草庙镇)、川东闸(大丰区境内)等几百里的黄海海面上运行,确保江淮银行照常印制江淮币。
1942年至1945年,在上海地下党的掩护和码头工人的配合下,海防团共装卸军工材料、机械设备、医药通讯器材等敌人禁运物资80余船,近2400吨。
除了运送物资,海防团还护送北上延安、南下敌占区上海的干部、知识青年、工程技术人员百余名。
日本《朝日新闻》惊呼:从连云港到上海的海面上,有游移不定的新四军水兵在活动,神出鬼没。
粟裕曾夸奖说,海防团是土海军。原上海市委书记钟民(时任苏中军区一地委书记)在回忆录中提出了陶勇是中国人民海军的创始人之一。抗战结束后,新四军海防部队又为渡江战役作出了贡献。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海军在泰州白马庙正式成立,同时成立了由新四军海防团演变而来的华东海军第一海防纵队。1955年,华东海军第一纵队编入中国人民海军东海舰队。
苏中、苏北的海军大部分都成为了海军部队的骨干力量。新四军、八路军海军支队中的很多力量后来也成为了北海舰队的主要部分。
海军博物馆将增加展厅弥补这段历史
大丰区委党史办历时两年多调查、挖掘、整理,今年9月,终于将新四军海防部队抗战这段历史编撰成册,书名为《中国人民海军初创时期海防史迹》,该书共750页约60万字,不仅挖掘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战历史,也填补了中国人民海军研究史上的一段空白。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李蓉认为该书提供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资料,弥补了抗战历史特别是新四军历史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为研究抗战历史、中国人民海军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认为,中国人民海军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此之前,人民军队中已经拥有了涉海的部队,在大丰区诞生的新四军海防部队应该说是其中一支。尽管没有海军的正式建制和番号,但实际上已经执行了海防任务,履行了海军责职,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四军海防部队为中国人民海军的前身,大丰或为起源地。
大丰区委党史办主任曹骅告诉记者,位于大丰区三龙镇境内的斗龙港当时有一定的规模,可停靠渔船,同时也是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大量军需物资运输、贸易的重要港口。
2013年,曹骅去大丰区三龙镇调研,听到当地老人讲,当时三龙镇的龙王庙就是原江苏实业海防团的驻地,后来被收编为新四军海防纵队。
为了查证这段历史,回来后,曹骅搜集整理资料,终于在80年代的大丰党史资料上发现了亲历者原始的口述记录,找到了出处。后来又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这段史实零零碎碎,断断续续。作为党史工作者,他觉得有责任将这段历史重现,于是萌发了挖掘、编撰这段鲜为人知历史的想法,展开对新四军、八路军海防部队战斗史这一课题的研究。
曹骅说,很多新四军、八路军的老海防将士已经故去,抢救挖掘海防部队的历史成当务之急,同时今年又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这也是对中国人民海军初创时期海防部队将士们的最好纪念。
于是大丰区委党史办成立课题组,从浙东、吴淞口到苏中、苏北沿海,再到海州湾、胶东半岛,走访了健在的几十位亲历者和当事人,根据他们的回忆、自述,并结合档案史料,系统客观地进行了甄别和梳理,形成了泾渭分明、事件脉络清楚的完整史料。
2014年年初,在青岛参观中国海军博物馆时,曹骅看到博物馆里陈列了一艘名叫“弶港1号”的渔船。据了解,当时苏中军区海防团曾经在弶港战斗过,这艘船是当地一位造船的老木匠赠送的。于是在与海军博物馆负责人交流时,曹骅提出,新四军和八路军的海防部队是中国人民海军的前身,可以将这段历史增加进博物馆。海军博物馆新馆布展策划人杨德昌在查证了相关资料后表示,正在扩建的海军博物馆将弥补这段历史,增加新四军海防部队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