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及周边单位服务设施向居民开放
在调研中委员们发现,沈阳市存在社区服务功能薄弱等问题,没有形成健全和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总体服务水平低,缺少社区公共设施,而且社区居民参与率也比较低,这与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相比差距大。市民政局在回复中称,沈阳市将鼓励驻社区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服务设施,即社区内或周边单位的内部食堂、浴室、文体和科教设施将向社区居民开放,支持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自我服务活动,社区与80%以上驻社区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可开放服务设施向居民开放率达90%以上,其中,区、县(市)属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率达100%。
社区信息化建设将纳入“智慧城市”
“沈阳市应依托社区微博、社区QQ群、社区微信、手机信息等现代化技术化手段,建立社区论坛,挖掘社区服务资源,建立社区服务资源信息库,构建政府与居民互动的信息服务平台,真正实现便民利民、服务为民。”委员们建议,应开展智能化改造示范工程,打造智能家庭、智能楼宇和智能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家政等全方位的智慧化服务,实现智能安防和控制以及家居多屏互动。
“以建设‘智慧社区’为目标,沈阳市将把社区信息化工作纳入‘智慧城市’建设中,到2017年初步建成集社区党建、便民服务、社会事务、行政审批于一体的市、区县(市)、街道、社区四级信息服务网络,形成‘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难事妥善解决’、便捷高效、联审联办的服务机制。”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称,2017年前,沈阳市将搭建“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工协同”的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今年年底前,将把辖区内的人、事、地、物、情等信息全部纳入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数据库,实现数据的全面详实和统一规范。
社区开放式办公今年开始试点
“为满足百姓的多样化需求,沈阳市将改革社区公共服务模式。”据介绍,沈阳市将规范、整合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推行“一口式受理、全科式服务、开放式办公”的新型社区服务模式,优化工作流程,规范服务标准,开展社区事务全天办理、社区服务全年无休、弱势群体全程代理、服务承诺、上门走访、结对帮扶、巡视监督和预约服务等便民服务。今年在每个区、县(市)确定3-5个社区进行试点,并逐步推广,2017年,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沈阳市还将有效整合社区社会救助资源,面向困难家庭提供未成年人教育、医疗、司法、保障性住房等救助服务,面向优抚对象、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开展各项救助工作,面向其他特殊群体开展“救急难”工作,普遍建立社区捐助接收站点或慈善超市。在全市建立实施社区特困家庭收入核查机制,确保社会救助的公平性和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