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幸福生活节”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动迁农民走下麻将台,走上大舞台。
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消息:刚刚过去的中秋节期间,枫桥街道下辖的各社区,都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社区文艺活动。这些文艺活动都是街道“幸福生活节”的子项目,表演者基本上都是各社区的动迁农民。
以动迁农民为主的户籍人口6.89万人,来自五湖四海的外来人口20万左右——城市化给枫桥带来了社会管理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以传统村落为单位的人际关系已经解构,如何打造文明有序、和谐幸福的动迁社区?从2011年开始,枫桥街道每年举办一场覆盖下辖各社区、时间跨度数个月的“幸福生活节”,尝试以文化为媒介,构建新型邻里关系,提升动迁农民素质。
日前,本报记者走进枫桥,直观感受到了城市化进程中“人的城市化”。
从农民到市民:“人的城市化”才是真正的城市化
三面环山的白马涧,枫桥街道城市化浪潮中的最后一块“处女地”。
上个月,《苏州高新区白马涧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网上公示结束,本月该规划正在优化完善,下一步将报市政府批复。
2004年6月,枫桥撤镇建街道,2006年在高新区率先全面完成撤村建居,将原有24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整合为7个社区居委会。如今,白马涧地区开发的启幕,意味着枫桥街道的城市化进程进入尾声。
“在城市化进程中,枫桥的经济社会始终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强镇富民新枫桥的社会发展新格局正在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动演绎。”枫桥街道办副主任许奇介绍,在“政经分离”先进理念的推动下,原行政村的经济职能交给村股份合作社,社会管理职能交给街道和社区。十余年来,枫桥街道着力完善“三业(就业、创业、物业)致富”、“八金(薪金、股金、租金、敬老金、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助残金、大病医疗再救助)保障”体系,截至2014年底,街道一般财政预算突破27.6亿元,辖区1万户股民,共计领到股红1.06亿元,户均分红超过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超过3万元,比苏州市平均水平高出了近6000元。()
许奇认为,经济发展和群众收入提高,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成果,但并非全部,“农民一夜之间成了市民,住进了钢筋水泥搭建的现代化小区,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邻里间的沟通交流却变少了,仅有的沟通也更多的落在四方桌上,‘砌长城’、‘唠闲嗑’蔚然成风。从根本上说,农民还没有彻底转变成市民,‘人的城市化’还没有实现。”
如何在富民的基础上做到惠民、利民、教民,引导居民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文明之风?枫桥街道从2011年开始探索创新,开展了以“相亲相爱一家人”、“欢声笑语一家亲”、“幸福邻里大联欢”、“和谐幸福新枫桥”、“睦邻和乐家家亲”为主题的“社区幸福生活节”系列活动,目的就是以文化为媒,为广大居民群众搭建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营造团结、互助、文明、和谐的社区氛围,养成“与邻为善、互助友爱、明礼诚信、和睦共处”的新型邻里关系。
催化剂:动迁农民“走下麻将台,走上大舞台”
在马涧市民活动中心里,有一个主题为“忆满枫桥”的摄影展,大量的新老照片对比,直观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枫桥群众生活各方面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影展是今年幸福生活节的子项目之一,和以往不同的是,该项目不是街道主办的——从策划到照片征集、展板制作、布展,全都由西津桥社区的社会组织“津彩艺苑”一手操办。
“津彩艺苑”的负责人季卫秋,在高新区的摄影圈子里小有名气,原开山村的动迁农民。“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迷上了摄影,当时正好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开始用手里的相机拍摄枫桥城乡点点滴滴的变化,一直拍到今天。”
在季卫秋的带动下,西津桥社区一批和他一样的动迁农民迷上了摄影,去年,他们注册成立了“津彩艺苑”,成员已有30多人。
西津桥社区还有一个叫做“连心舞台曲艺社”的社会组织。这个社会组织最早的成员是7个动迁农民,他们成为新区公园里的第一支广场舞队伍,如今,“连心舞台”的成员已经发展到了20多人,除了枫桥本地居民,还有来自狮山街道、白洋湾街道的。社区居委会主任顾佩琴介绍,“连心舞台”是社区里最主要的民间文艺团队,去年,他们独立承办了一场社区文艺晚会,今年还承办了社区的元宵节活动。
今年的幸福生活节首次尝试大型活动分段式服务外包的方式,由“创智青枫林”青年志愿者联盟、“津彩艺苑”摄影书画俱乐部、“长洲雅集”书画社、“金乡邻”便民服务队、“新枫尚”舞蹈队等多家枫桥本土社会组织分别承担节目策划、摄影摄像、舞美设计、书画展示、便民服务等多项工作。枫桥街道办副主任许奇介绍,这些社会组织的成员基本上都是动迁农民,“以前,打麻将几乎是动迁农民们唯一的业余生活,现在,在‘幸福生活节’的引领下,人们已逐渐‘走下麻将台,走上大舞台’”。
2006年10月,枫津社区成立了文明论坛讲师团,成员包括19名老教授、老干部、老模范。“引导农民向市民转变,提升居民的文化素质,营造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文明新风,是讲师团的目标。”社区党委书记杨永忠表示。
原支津村村委会主任马老土动迁后住在枫舟苑,这是一个纯动迁小区。马老土是文明论坛讲师团的成员之一,他的主要任务是引导自己小区的动迁农民们摒弃各种陋习。马老土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如今的枫舟苑,几乎没有种菜、养鸡、乱丢垃圾现象,维护小区环境已成为动迁农民们的自觉行动。
粘合剂: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成了“金乡邻”
东浜社区,4200多本地人口,来自枫桥境内的各村,1.3万外来人口,来自五湖四海。
如何才能让这些一盘散沙似的居民们凝聚在一起形成新的睦邻关系?在工作探索中,社区工作者发现了一种强有力的“粘合剂”——文化。“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圈子,比如喜欢户外旅行的会结成‘驴友圈’,喜欢打球的会结成‘球友圈’,喜欢戏曲的会结成‘票友圈’,圈子里的人们往往互不相识,但相同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走到了一起。”社区党委书记姜卫东说。
在“幸福生活节”的推动下,东浜社区内形成了很多“圈子”——新枫尚舞蹈队、少儿表演队、服饰表演队……圈子里,既有来自枫桥各村的动迁农民,也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新苏州人。
姜卫东告诉记者,“圈子”的粘合力非常强大,成员们经常聚在一起排练、参加社区和街道的各种活动,甚至催生了“海安花鼓+苏州民间小调”的“混种文化”。“文娱活动牵线搭桥,让原本陌生的人们走到一起,进而熟悉热络起来,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了社区的自治管理,还出现了新苏州人楼道长。”
同样的“圈子”也出现在马涧二社区。这个圈子的成员是原白马涧地区各山村的“山里阿姨”,她们的共同爱好是下厨,善于以山上的野生时蔬制作美食,于是,她们成立了“暖心四季厨房”,关怀照顾社区里的孤寡老人、困难家庭。“四季厨房”名副其实:青团子、乌米饭、野竹笋、蕨菜、粽子、绿豆汤、酸梅汤、重阳糕、廿四团,一年四季美食不断。
如今,这个“圈子”正在扩大,来自外地的阿姨们参与其中,其内容也从美食扩展到文艺表演,今年幸福生活节的“乐活邻里间,幸福在马涧”专场演出,山里阿姨”担任主角。“
王建英是“山里阿姨”成员之一,来自原旺米村,2003年动迁入住马涧二社区。“动迁后,原来村里的姐妹们分散到了不同的楼道、小区,现在,‘山里阿姨’们形成了新的姐妹圈。”
五年来,枫桥街道“社区幸福生活节”共策划组织大小活动30余场,所辖7个社区也先后开展了150余场活动,内容涵盖慈善救助、扶老爱幼、亲子童玩、绿色环保、创意制作、文艺表演等多个项目,吸引了数十万居民参与。
“幸福生活节是枫桥老百姓自己的节日,其宗旨是在游戏中感受幸福,在互动中传递幸福,在邻里间展示幸福,使邻里之间多一份理解,少一些摩擦;多一份关心,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沟通,少一些隔阂。促进和谐社区大家庭的建设,让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加深,由社区事务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最终实现动迁社区全面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