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19日举行的机器换人创想未来(昆山)主题峰会上,茂顺密封件、联滔电子、鑫昌泰模具等40多家昆山企业同时发布“机器换人”项目需求,60多位专家学者现场“接招”,将企业创新意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方案。
撬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支点”在哪里?在昆山,产学研合作将科技创新变为现实生产力,以“合同研发项目管理”为转化模式,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路线愈来愈清晰。苏州市副市长、昆山市委书记徐惠民指出:“‘合同研发项目管理’使政府、企业、科研单位都找到了发力的支点,有利于加快昆山产业转型升级,要连续不断循环推进,几年之后必见成效。”
校企“握手”
科技成果直输一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善于借力的昆山,与全国半数以上的“985”“211”工程院校及部分职业院校建立全面合作关系,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清华大学有机发光显示项目等一大批创新成果成功产业化。
“成”在象牙塔,“熟”在企业中。在产学研合作路上,昆山始终在探索,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真金白银。今年4月,昆山宝锦激光拼焊有限公司将铝和钢的焊接实验引入企业,并在筹划研发中心建设,将进一步推动企业高端设备生产。“高校有人才、技术,但以前我们并没有机会去对接。”提及产学研合作,宝锦公司董事长李国新一脸喜悦:“首次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看到铝和钢两种不同材质焊接实验,顿时眼前一亮,这让原本无法对接的高校资源有了交流途径。”
正是凭借着“天时、地利、人和”优势,昆山企业“借智”高校,走上创新发展之路。对于昆山科技工作者来说,校企对接既要靠努力,也要靠缘分,校企“速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比如,东北行活动主要针对机械制造和材料加工等,走访了哈工大、东北大学、沈阳自动化所;西南行活动主要针对光学检测、现代物流、智能制造等,走访了中科院光电所、西南交大、重庆绿色智能院。此外,昆山搭建工研院、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南大创新研究院等一批创新载体,?下转A2版 ?上接A1版 与清华、中科院、南大、哈工大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省内一批高职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校地合作关系。
有了产学研这片“梧桐树”,一只只“金凤凰”向昆山飞来。今年5月29日,我市举行“协同创新与转型升级”专场活动,50家昆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签订包括校企合作、人才合作、校地合作、科技副总等四大类共58个“合同研发项目管理”合同。
“借智”创新
撬动成果转化“车轮”
有人说,脱离市场的发明专利往往“曲高和寡”,常常被束之高阁;而以市场为导向的研究成果,则充满生命力,颇受企业青睐。
在昆山,科技成果转化顺其自然,“企业下单,高校研发”已成常态。昆山瞄准产学研模式创新,通过开展“需求收集、专业梳理、院校对接、成效跟踪”的产学研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企业以“合同研发项目管理”的方式订制储备一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提升我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前不久,昆山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20所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签订产学研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其中,昆山捷安特轻合金科技有限公司、鼎镁(昆山)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东北大学就超轻和高强Al-Li合金、超轻Mg-Li合金新型材料研发项目签订具体合作协议。“高校的定位是参谋,决策权在企业,高校可以发挥思路开拓的优势,辅助、助推企业发展。”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原校长冯吉才教授看来,昆山校企合作已渐入佳境。
“高校和企业就像教授和工程师的区别,教授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工程师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教授要把工程当中的问题提炼出来去解决,归纳成一定规律。”昆山捷安特轻合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涂季冰说,理论就从实践中出来,同样实践也是理论的基础,企业与高校“联姻”建平台,让企业走进高校了解前沿创新成果,为突破技术瓶颈提供新思路、开拓新视野。
“探索未来,唯有协同创新。”华辰重机、德泰、彰盛奈米等创新型企业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在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进、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
专家变身“企业家”
捧出创新“聚宝盆”
位于周市镇的江苏森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规模不大但颇具盛名,成为全球制造业航母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授权生产商。“只有拿到挺进全球市场的‘通行证’,小企业才有与500强企业合作的机会。”森源电气董事长陈建强表示,森源与中国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大、西安高压研究所等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多名业内权威专家成为“座上宾”,产品质量可与进口品牌媲美,价格却与国产品牌相差无几。
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经验表明,加强产学研结合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保持产业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城市、企业的创新发展不再是‘关起门来埋头干’,而是要随时随地与国际潮流进行零距离对话。”市科技局副局长陆陈军如是说。
“创新因子”激活之后,其爆发力不可限量。昆山把重点企业研究院建在企业、把青年科学家派驻到企业、把科技资源配置到企业,打出一套“组合拳”,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目前,昆山拥有企业研发机构总数达到1162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3家、省级外资研发机构13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苏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6家、苏州市级重点实验室7家。
“和高校院所的政产学研合作,带动我市一批企业研发中心、公共创新平台及科技创新创业载体的建设,促进高校院所的优秀科技成果和优秀人才在我市落地生根,加快推动我市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我市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市科技局局长沈跃新表示,“校地企携手合作,互利共赢促发展,昆山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