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品生,河南省信阳航空服务学校校长,他的名片比较特殊,黑色的底、黄色的字,上面印着“校企合作者”。名片的反面则列着五六个不同的身份,他既是该校的法人,也是信阳呼叫产业园区CEO,还是河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就业培训中心主任,平桥区职教局副局长……几乎囊括了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几个主体:政府、学校、企业。
作为人口大省,河南近年来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去年底,河南全省共有职业院校962所,校均规模由2007年的1613人,提高到2600多人;在校生从156.34万人增长到210万人,基本实现了高中阶段职普比大体相当的目标,高职、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保持在90%和96%以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善学说,职业教育像一个炼钢过程,市场等着各种规格的钢急用。企业管钢材的生产规格,学校负责炼好钢,政府负责提供炼钢所需能源,学生不是淘出的金子而是炼出的好钢。
河南职业教育是如何炼就“好钢”的?
政府是“加号” 做的是“加法”
在河南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是“加号”,做的是“加法”。
河南信阳有个职业教育的“平桥样板”,实行“职业学校+实训基地+企业”的职教模式,平桥区党委书记王继军说,“政府是‘加号’,为校企联姻搭平台、牵红线。”
平桥公共实训基地现入住有职业学校、培训机构、企业等21家,开设有航空服务、纺织服装、机务维修、电子商务、种植养殖、数控机床、汽车驾驶与维修、挖掘机、高铁服务、电子电工等27个培训科目,年培训能力1.5万人次。
2011年10月,信阳市平桥区成立河南省首家县(区)级职业教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