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右)向吴淑珍了解搭鸡棚的事
从驻村到现在,几乎每个工作日,村上都会出现刘军的身影。就这样,在他进村后的短短几个月,后进村“破茧成蝶”,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从乐山市中区区委办选派到乐山市中区凌云乡燕子村任“第一书记”的年轻干部刘军,自从肩负“第一书记”的责任后,主动作为、积极思考,修路、修桥、发展产业……硬是将燕子村从后进的队列里拉出来,摘掉了“后进”的帽子。
“把群众当亲人,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这是刘军的工作法则,恪守这份诺言,刘军把农村喻为家,把群众视为亲人。
他,已经成为这个“新家”的一份子。在这个新家,他的一天都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看一看。
道路通畅 民心顺
10月21日,星期三,早上7点30分。前一天晚上,因为工作的原因,刘军又没有回乐山城里的家,而是住在了凌云乡政府空出来的临时宿舍。
这样的情况,在刘军驻村的工作时间里,不是少数。
一碗面条就是早餐。8点,吃完早餐,刘军带上工作笔记本,挎上包,往村里走去。从乡上进村没有班车,有时碰着熟悉的老乡,可以搭顺风的摩托车,很多时候,刘军都是步行进村。
当天,刘军步行了40多分钟到达村里。
进村后,刘军没有前往村委会的办公室,而是径直朝燕子村一小组走去。原来,他已经和村支书李富强、村主任梁永华、文书徐惠群安排好,当天,要对新硬化的一条村道的养护情况进行了解。
一条3米宽、1.2公里长的新硬化路,是燕子村村史上第一条被硬化的村道,惠及沿线32户130多人的出行。
站在这条硬化路上,刘军的脸上一直含笑。这是他驻村后,与村两委一起争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组织发动群众筹资投劳,为村上建成的第一条硬化路。
在村道上,一边查看,刘军一边向村主任梁永华感慨,“想起第一天进村,走在这条烂泥巴路上,肩上有说不出来的沉重感。”说完,他无意地站在路边,伸出脚,刮了刮鞋底。“莫得泥巴,不用刮了。”村支书李富强看着刘军的这个举动,提醒他说。
刘军低头看看脚底,望着李富强,不由自主地笑出了声。
村民罗凤英的家,就在村道旁。看着刘军一行对道路比划,罗凤英激动地打着招呼,“刘书记,这条路巴适,下雨天,我们再也不用扛着自行车回家咯。”
听到罗凤英言语中的高兴,刘军露出一脸的喜悦。
鼓劲打气 人心暖
新修的硬化路通向了每家每户。沿着这条路,刘军准备到贫困户吴淑珍家里看一看,了解她准备搭建的养鸡棚的情况。
吴淑珍,51岁,因患乳腺癌,手术后一直在家休养,她的爱人又患了糖尿病,两人不能再干重活,更不能外出务工,加之要长期吃药,家里的经济陷入困境。
像这样的贫困户家庭,刘军驻村后,与村两委一道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不仅为他们落实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资金,还通过乡政府、市中区国土分局等帮扶部门,争取资金,为贫困户、低保户每户送了20只鸡苗。
刘军简单地算了算,按市价,养上10个月,就能让这些家庭增收2000多元。吴淑珍家,成为获益的一户。
在吴淑珍家旁的一片空地上,鸡群叽叽喳喳地在栅栏里撒欢。“就在这上面搭鸡棚吧?”刘军问吴淑珍,“是的,盖石棉瓦。”吴淑珍回答说,“已经在准备写申请。”实地察看后,刘军就申请的内容,向吴淑珍进行了简单地指导。
拿出笔记本,刘军记下了吴淑珍现在的家庭变化、遇到的困难。对于这样的贫困户,每一次走访,他都要记下来,并一直要求自己将解决贫困户家庭的困难“落到实处”。
离开时,刘军不忘给吴淑珍鼓劲打气,让吴淑珍放宽心,乐观地向前看。
产业发展 后劲足
上午在村里走访,下午,刘军的工作也安排得非常“满当”,下午2点,组织了一场苦笋种植户的技术培训;后又接待了电信行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商议光纤宽带入户的事宜……晚上7点过,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乡里,刘军在工作笔记本上记下了当天的工作,也对第二天准备做的工作进行了安排。
这只是刘军在燕子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平凡的一天。其实,了解了燕子村的变化,看到了村民脸上露出的笑容,可以想到,刘军所做的工作,远远不止这些。
现在,燕子村的村委会变了:村级阵地院坝硬化了、党务村务公开栏改造了、人民调解室有了、便民服务代办点有了、农家书屋更宽敞了……
现在,燕子村的产业发展明晰了:立足苦笋产业核心区的特色优势,打造“凌燕”苦笋品牌,将苦笋申报认证有机食品,已成功取得有机食品转换认证,增加苦笋产品附加值……
现在,燕子村的基础设施更完善了:完善了村级文化活动场所、推进宽带光纤入户、新建燕儿防洪桥、硬化了部分村道……
对于燕子村的未来,刘军和村两委规划了发展的蓝图: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村道逐步实施硬化,大力发展林业和养殖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记者 赵芳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