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大陆 > 地方 >

政策扶持避险解困 水库移民下山来喜迁新居

来源: 六安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10-29

 ·背景链接·

  截至2014年底,全省已核定的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人口为117.706万人。2014年我省农村水库移民年人均纯收入7440元,比全省农民人均低2476元。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已成为我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

  为加快解决水库移民特殊困难问题,我省第一批避险解困试点实施方案于2014年4月获得国家批准,金寨县、舒城县、霍山县等9个县(市、区)30个村纳入试点范围,涉及帮扶对象9155户33028人。

  帮扶对象为纳入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范围且生产生活存在特殊困难问题的农村移民。近期,确定的帮扶对象至少符合以下条件之一:一是居住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经国土资源部门鉴定必须搬迁;二是长期居住在船上,生产生活以“水上漂”为主;三是生存条件恶劣,生活贫困,不搬迁难以摆脱困境。上述人群中,优先考虑人均纯收入在当地农村居民中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移民。

政策扶持避险解困 水库移民下山来喜迁新居(图)

  搬得出 第一批3.3万名水库移民,共规划建设安置点50个

  群山巍峨,林海苍苍。革命老区金寨县的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就建造在绵延不绝的大别山腹地,总蓄水量50亿立方米,建库时移民10万人,淹没良田10万亩和经济林14万亩。距离县城50多公里,在响洪甸水库上游、西淠河畔,青山镇第一批避险解困汤店中心村庄安置点就坐落于此。

  10月20日,记者来到汤店中心村庄安置点,青山环绕,小桥流水,映着和煦秋阳,穿过村口的白色门楼,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复式洋房映入眼帘。 “今天村里有3户移民乔迁新居。 ”青山镇党委委员魏巍说,尊重移民意愿,汤店村到中心村庄安置移民241户,还有219户到县城安置。

  踏进七旬老人李贤林的两层小楼,立刻被其整洁雅致吸引。实木地板装潢的卧室,白色瓷砖铺就的客厅,抽油烟机、不锈钢水槽一应俱全的厨房……“上了年纪还能住上这样的房子很满意,住得一点儿不比城里人差。 ”老人眉开眼笑地说,一家五口人,有三个是移民,以前挤在山上的危房里,一到雨天时常漏雨。

  金寨县扶移局局长马昌如说,为解除搬迁移民的后顾之忧,除要求所有搬迁安置户其原住房必须拆除外,生产资料权属不变,继续留用,也可本着自愿原则,依法进行流转或租赁,保留其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以及各种涉农补贴。

  我省大中型水库大部分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移民主要实行后靠安置。 “食饮不周手足离,数十年来傍山居”曾是上百万移民为了国家建设需要,背井离乡贫困生活的写照。 2014年4月,我省第一批避险解困试点实施方案获得国家批准。 “第一批有9个县3.3万水库移民被纳入避险解困试点范围,总投资15.6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6.6亿元(人均2万元,其中建房补助1.5万元)。 ”省水库移民管理局局长朱坚强介绍。

  为了让移民能够搬得出,各试点县在安置点规划中,结合实际不断创新。霍山县按照“统一风格、统一标准、统一公共设施”的要求对安置点进行规划设计。基于方便生产生活,地质稳定、基础设施配套或易于建设,移民就医及子女上学方便等原则,9个县共规划建设安置点50个。截至目前,9个县完成征地拆迁的安置点39个,占总数的78%;完成三通一平的安置点31个,占总数的62%。明光市、金寨县、黄山市黄山区等进度较快,不少安置点进入搬迁安置阶段。

  安得下 尊重移民意愿,发挥移民主体作用

  尖山村是明光市自来桥镇水库移民村,该村90%的人口为水库移民。一排排粉墙黛瓦徽派建筑点缀在青山绿水中,环湖休闲广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卫生室、幼儿园、便民超市等设施配套齐全。“做梦都没想到新房这么好。 ”史良丽一家三口都是移民,按照政策能领到4.5万元的建房补助,新房只要4.2万元,还有3千元结余。 “给了5套户型让我们自己选择,住楼房还是瓦房自愿。 ”

  “这次共需迁移移民258户1023人,在是否迁移、到集中安置点安置、选择楼房等方面充分尊重移民意愿。 ”村支书徐华宝说,村里还召开集中安置户主大会,明确了安置房代建模式,选举成立了7人组成的项目理事会,保证建设进度和质量。“在项目实施前、实施中,安置点都对项目承建商提出优先使用移民参建,不仅能使移民增加收入,还可以监督工程质量。 ”自来桥镇镇长傅家海说,截至目前,尖山村已有110名移民参与工程建设,取得务工收入150多万元,满意度大大提升。

  “除县城和集镇安置外,在公开、公平、公正和充分尊重民意基础上,以确保移民稳得住为前提,最终确定张八岭镇岭北村、自来桥镇尖山村、管店镇凤山村为三个集中安置点。 ”明光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周利修说,把移民避险解困移民安置作为35个美好乡村重点建设内容,便于整合项目出成效。已建成移民安置房240套,统一安装了自来水、电力、通讯等公共实施,预计11月底全部搬迁入住。

  “截至目前,全省已建住房5504套,占批复数的60%,完成搬迁安置1809户6376人,拆除旧房1299套。 ”省水库移民管理局副局长倪敬贵说。

  为了让移民安得下,配套设施建设同步推进。金寨县、黄山市黄山区所有乡镇安置点通讯网络已接入,公厕、路灯、河堤、水泥路、绿化带等基础设施配套完成。定远县各安置点完成了村文化活动中心、卫生室、健身器材、垃圾房等配套工程和设施。

  能致富 解决生活出路,“输血”与“造血”并举

  在金寨县梅山镇小南京村,光伏产业园透着勃勃生机。 “今年3月19日并网,目前已经发电4万千瓦时,预计年收益约7万元。 ”村支书吴立宏说。2014年以来,金寨县实施光伏扶贫发电项目,扶持了3245户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或发展能力较弱的贫困移民户增加收入。此外还安排移民后扶资金1500万元 ,集 中建 设光 伏电 站7875KW,发电收入主要用于解决贫困移民户收入。

  “由于居住环境恶劣,约占全省移民人口65%的水库移民集中居住在地质灾害易发的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加上前期补偿不足,后期扶持政策不统一,扶持标准偏低等多种原因,移民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与全省人民同步奔小康的任务依然艰巨。 ”倪敬贵说。

  “安置”和“出路”相辅相成。 “在选择安置点时,我们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当地能不能就业,能不能解决搬迁移民的生活出路问题。 ”多位试点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金寨现代产业园区金寨路以西、抱儿山路以南,坐落着避险解困试点项目——仙花佳苑。为妥善解决好移民户的就业问题,现代产业园对园区内企业的用工需求进行了调查摸底,中兴科技、将军磁业等28家园区企业,2015年至2016年度共需新招工人4248人,涉及纺织、车工、文员、保安、普工等数十个工种。 “为了做好移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位于县城新区的安徽金寨职业学校,每年可开展非学历教育技能培训达万人。 ”该县扶移局负责人说。

  我省在做好安置点建设的同时,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统筹考虑生产扶持和教育培训工作,力求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部分县通过招商引资,成立基地合作社,加强产业扶持,促进移民增收。黄山市黄山区、霍山县、太湖等地利用自身资源发展农家乐等旅游项目;明光市已实现流转土地6300多亩,全部用于大户的风景苗木栽培,带动周边移民种植风景苗木3000亩;定远县流转土地2500多亩,建设有机稻生产基地、花卉苗木基地,另外现代农业产业园、生态旅游项目也已开工建设,能够为移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通过生产扶持和教育培训,改善了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移民人口综合素质,促进了库区和安置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朱坚强说。

    地方

    【人大代表手记】 任正晓:敢于担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