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大陆 > 地方 >

土壤“华佗”夏金华“望闻问切”湖北黄冈万亩水稻基地

来源: 中国新闻通讯社(CNA)/中通网(www 发布时间:2015-11-12
国家级脉慧特科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技成果转化实践基地有望落户团风县

\
夏金华在团风县实地考察

\
夏金华与团风县领导和企业家交流
  
  中国新闻通讯社(CNA)/中通网(www.cna.ren)消息 (记者 李俊锋)中国新闻通讯社记者日前随脉慧特科技集团董事长夏金华先生一行来到湖北省黄冈市下辖素有“鄂东门户”和“小汉口”之称的团风县进行考察调研,这位土壤“华佗”在“望闻问切”湖北黄冈万亩水稻基地后表示,国家级脉慧特科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技成果转化实践基地有望落户在团风县。在湖北几天的交流中,让我们走近这位素有土壤“华佗”之称的夏金华。
  
  夏金华现为国家级脉慧特科技博士后工作站站长、导师、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江苏省青年联合会省委常委、致公党中央留委会委员,2003年起创立了脉慧特科技集团,现任法人代表、董事长。脉慧特科技集团是国内科技农业和生态环保领域的领跑企业,集团由苏州中科慧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苏州中科慧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脉慧特科技有限公司、国家级脉慧特科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组成,下设江苏省中科慧盛研究生工作站、苏州市土壤环境研究所、苏州市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程技术中心、苏州中科慧盛企业科协等。
  
  土壤“华佗”建起“全国诊治中心”
  
  近几年,土壤污染已成为社会反响度很大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国内耕地重金属污染更是成为稻农发展生产的一块心病。5年前,夏金华在多次调研发现“病从口入”,国内耕地重金属和药残超标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也影响了老百姓的健康。他想“虽然自己的生物医药产业是治疗病人,但能不能通过改善修复被污染的土壤,生产出优质农产品,让消费者不生病或少生病,把住病从口入关,防患于未然。”于是,夏金华开始从事土壤与植物品质提升的事业,“中科慧盛”立志要做国内土壤修复领域的现代“华佗”。
  
  苏州中科慧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的现代高科技公司,也是中科院与地方政府、民主党派合作的示范项目。现有在站企业博士后12位,以及博士、硕士等高层次技术与管理运营人才50多位,公司已申请和获得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领域4项国家发明专利,资本与技术实力雄厚,管理与运营经验丰富,在工业场地/建设用地/农业耕地的土壤污染风险防范与控制及治理修复领域已有多个成功案例。公司核心业务为污染场地调查和环境风险评估;污染土壤修复设备和修复材料的开发与生产;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方案设计与实施;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工程;污染场地环境健康和安全管理等。苏州中科慧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土壤与植物品质提升的现代高科技公司,在科技农业领域已有多个成功案例。公司核心业务为土壤与植物品质提升:良田良种良法的慧盛模式的建立与推广;高品质水稻、茶叶、中药材的出品与监制;各类耕地土壤档案建设,土壤分析测试与土壤障碍改良,农作物重金属的防治,农作物营养品质改良;生态农业规划与实施;新型肥料生产及环境影响评价等。公司的发展得到国家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先后有国家农业部、环保部、国土部及省市区多位领导来公司考察调研和交流指导;公司的科技创新特色等也得到各级官方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中国环境报、农民日报、苏州日报等多次报道和专访。
  
  作为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和技术的制高点占领者,夏金华正努力让中科慧盛成为国内多个修复工程和修复公司的“诊治中心”,能同时为全国不同地区的多个修复项目提供现场土壤采集和分析、修复方案和项目实施的个性化制定等专业服务。
  
  经过几年实战,夏金华的团队向国家有关部门报告,在土壤修复的“体检”、“开方”、“动手术”之前应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步骤,即“建档”。通过土壤档案与土壤环境安全评估,不但能让政府和企业对土地原始的质量情况有具体的了解,还能为将来企业搬迁后土地污染的责任认定提供依据。同时,定期跟踪土壤情况,如果有污染和超标情况发生,可及时控制和治理,避免更大的损失。如今,这个提案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正在进行试点和推广工作。中科慧盛是一个总部位于苏州的综合治理、修复土壤的高科技的企业,被誉为“土壤污染防治总医院”,他就是总医院的“院长”,2016年,他将在全国50个地级市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分院”,建立全国的土壤污染防治信息网络和渠道体系,更真实快捷地了解需求信息,汇总到“总医院”,派出专业技术团队奔赴现场救治,更高效地治土惠民,造福社会,实现“吃好住好”的生态理想。
  
  土壤“华佗”做起“大地保护之神”
  
  在采访中,夏金华告诉记者:“作为一个青年科技工作者,我认为我正奋斗的事业是一个美丽而高尚的事业,万物土中生,如果能为大地母亲做一些实实在在有价值的工作,我觉得人生就是完美的。”
  
  “中科慧盛”积极倡导的是一种“全科大夫”的观点,切实做起“大地保护之神”。做“稻法自然”的慧盛模式,就是要尊重自然,恢复自然,不是就治理而治理,而是将镉包括其他重金属治理放在土壤修复的大背景下来做。中科慧盛开发的针对耕地的修复材料包含有修复剂、肥料、调理剂和其他基质,表明它综合性修复的特色。它作用机理是针对高强度利用下土壤退化与植物健康退化的内在原因,研制集调节土壤pH、钝化重金属有效性、抑制土传连作病害为一体的来调理土壤健康,通过快速修复退化土壤,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对农产品的传递和富集。同时,满足植物和土壤生物营养需求的节本、提质、增产、增效的绿色施肥技术体系,平衡、提升作物营养结构,增强有益微量元素的吸收。充分激发土壤土著生物的作用,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免疫能力,构建基于“治末病”理念的土壤病害防治新原理及其技术,通过营养生态调控方式调节作物的健康与土壤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夏金华讲,根据在湖南的耕地修复的成功经验,慧盛模式的最大好处是系统治理,就是既把病看好了,同时还让土壤健康了,使土壤中该提高的营养成份提高,把该去除的去除。对土壤是多种污染同时并存的,就不能单一化配方,要系统考虑问题,要用“复方制剂”的理念。土壤数据每年也是动态的,各地土壤存在差异,因此土壤修复也要像中医看病,因人施方,要常复查,不断对修复剂配方进行调整。镉污染治理最终操作要田间种植管理者辅助来完成,因此操作应像就医服药,第一要配最适合的药方,第二要用最简单服药方式,第三效果一定要明显,这才便于农民操作和接受。
  
  土壤“华佗”当起“农业科技企业家”
  
  2012年,一个以健康土壤为基础的科技生态农业体系,在他的脑海里逐渐成型。经过两年的考察和对近百块土地的取样分析,2012年,他在东太湖畔租下3000亩水稻田,开始完全按照“科学家种田”的模式进行科技农业的体系建设。他说,自己不仅要改良土壤、提升有益成分,还要全程配置适合土壤、水及植物的新型安全肥料,并进行全程人工除草,实现绿色调理技术,最终建立一套中西医结合的标准体系,“避免过度施肥和过度用药,不出现该补的没补、不该补的乱补这类现象”。为了掌握土壤、水、地表的温度及PH值等实时动态数据,夏金华甚至应用了北斗导航系统里的尖端技术,开发了“土壤实时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这套系统解决了“土挖出来送到实验室再检测,已经是非实时动态”的业界技术难题。他已逐渐建立太湖基地、白马湖基地、长白山基地、都江堰基地等大面积推广应用,三年内将在全国有十万亩慧盛基地,“用科技农业的新工具帮他们提档升级,增加利润,提升品质”。
  

  这次在与团风县多个主要领导的交流中,夏金华表示,以良田良种良法良制良心为核心的“稻法自然”慧盛模式将落地生根,他和他的团队将对团风县稻田进行全面系统地检测和调理,他们将通过前期进行土壤与水质环境改良、调理,努力打造一个健康的微生态环境;同时,在稻谷的种植过程中,对土壤中可能存在的40多项重金属与农残指标进行动态“查毒排毒”,对生长过程中的营养、安全指标进行全程检测、控制,从而培育出高安全、高营养的“团风版慧盛米”。

    地方

    【人大代表手记】 任正晓:敢于担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