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大陆 > 地方 >

文化繁荣耀城乡

来源: 沧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5-11-18

   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消息:文化,是当代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动力,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必备要素。《“文化之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下称《计划》)不仅明确了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制定了2015年至2017年沧州文化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重点实施城市文化特色塑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文化产业提速、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人文素质提升“八大工程”;到2017年,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提升……透过这些规划,文化将为这座城市带来的诗意变化,令人心生憧憬。

  “文化看似无形,却对提升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中也居于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明政说,市委、市政府推进“文化之城”建设,就是要把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城市的文化符号转化为特色名片,使沧州真正成为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使古城沧州体现文化的品格、散发文化的高雅、展示文化的魅力、充满文化的活力,成为民生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的美好家园,实现文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深入挖掘和传承优秀文化内涵,塑造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源远流长的大运河记录着沧州的发展巨变和人文沿革。

  无论是享誉中外的“武术之乡”“杂技之乡”,还是“铁狮镇海”“徐福东渡”等传说;无论是以毛苌、毛亨传承《诗经》的河间诗经村为中心的诗经文化发祥地,还是以献县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再生地,都深深打着“沧州元素”的烙印,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这方水土孕育和承载的灿烂文明。

  “建设‘文化之城’,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沧州有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它们是沧州人的文化祖业、根系和血脉,我们要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市文广新局局长冯彦宁说。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文化遗产是记录一座城市变迁的最好印证。目前,沧州共有不可移动文物197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另有沧州落子、西路梆子、传统铸造技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8种。

  保护好文化遗产,就是守护城市过去的辉煌、现在的资源、未来的希望。按照《计划》,我市将继续加强各类遗产、遗迹的修缮和保护,重点抓好沧州旧城、铁狮子、大运河、单桥、庆云文庙、泰山行宫等重点文物的本体修缮和环境整治工作;适时复建南川楼、朗吟楼、古运河码头等沧州城区历史遗迹;深入实施“标注沧州”工程,让人们看到“历史中的沧州”,记住乡愁中的故土。同时,针对诗经文化、献王文化、运河文化、海洋文化以及武术杂技文化进行专题谋划,加强与专业团队的对接合作,通过电影、电视剧、动漫、歌舞剧、文化公园、专题博物馆等形式,提高沧州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计划》明确,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档制度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积极参与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推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和利用,加强对“民间艺术大师”的发现和培养,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和传播渠道,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

  “建设‘文化之城’,我们注重让传统文化青春化、时尚化、现代化,让他们更有活力和生命力。”冯彦宁说,知沧州才能爱沧州,建设“文化之城”就是要让沧州人更了解沧州文化,更热爱这片土地。

  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让群众充分享受发展红利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庙等大型文化设施大大完善了城市功能,成为沧州一张张靓丽的文化名片。但也应看到,我市现阶段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特别是农村文化基础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计划》从细处着想,从实处着手,充分考虑了城乡群众的诉求。”市委宣传部文化科科长李文凯介绍,《计划》的一大亮点就是大力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均等化,进一步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确保公共文化服务能够启民智、惠民生、引民富,使城乡居民共享文化成果。

  ——在加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市县两级加快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文化馆、美术馆、影剧院、文化广场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场地。到2017年,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要达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标准。

  ——在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方面,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文化消费需求,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不少于200场,确保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有笑声;继续深入开展“三下乡”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把更多的文化活动送到基层;推动全民阅读进家庭、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让阅读成为新时尚;积极组织社区广场舞、群众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惠民活动;实施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项目,鼓励群众自办文化,支持成立各类群众文艺团队;开展“高雅艺术进沧州”活动,吸引交响乐、歌剧、舞剧、话剧以及各种形式的高雅艺术走进沧州百姓生活。

  ——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方面,进一步完善有线电视、宽带网“村村通”工程,积极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和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支持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公共文化设施。

  ……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心灵,“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城市的肌理,影响着城市的发展与品格。基于此,《计划》致力于把历史文脉有机融合到城市风貌之中,通过实施城市文化特色塑造工程,进一步增强沧州文化气息。比如,加快推进文化广场、文化公园、文化长廊、文化场馆、城市雕塑等文化景观建设;收集整理与沧州相关的优秀历史文化故事,以公益文化宣传栏和文化墙的形式,在高铁站、火车站、汽车站,以及重要街道、酒店等城市窗口进行宣传展示;依托“中国工笔画之城”品牌和沧州书画艺术创作的群体优势,利用现有公共场所的墙面,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书画装点工程”……

  可以畅想,未来,置身于沧州城乡的每一个角落,感受到的不仅是靓丽的景象,更有一种浓浓的文明氛围和文化馨香。文化惠民,将改变沧州并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

  加速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和集聚扩规,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计划》关于文化产业部分的表述,那就是“跨越”。按照《计划》,到2017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总量达到150亿元,对经济发展贡献率显著提高,沧州成长为环渤海和京津冀地区新兴的文化产品生产基地、文化旅游基地。

  “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狠抓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李明政说,充分发挥沧州环京津、沿渤海、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谋划实施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加快文化与其他业态的融合发展,延伸文化产业链,着力提升文化产业的支撑能力。《计划》就传统文化产业与融合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部署。

  ——文化旅游产业方面,重点打造吴桥杂技文化产业、任丘白洋淀休闲旅游产业、河间历史文化和红色旅游产业、青县盘古文化和绿色产业、南大港湿地生态旅游产业聚集区;按照地域旅游资源不同特色,打造西部《诗经》文化观光带、中部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观光体验带和东部滨海休闲度假带;建立与京津合作的长效机制,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文化创意产业方面,重点发展以互联网信息服务、广播电视传输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服务业;以动漫制作、网络游戏等为主要内容的动漫游戏业;以先进装备制造设计,服装、包装、模型设计,建筑、规划、园艺与城市色彩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设计服务业;以体现内容和技术更新为特征的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现代传媒业;以文化类会展或富有文化创意的会展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会展业。

  ——特色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方面,传承和开发民族乐器、剪纸、石影雕、木刻、崔氏毛笔、草柳编等民族民俗工艺品,着力打造特色文化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基地。

  ——艺术品交易产业,以工笔画、书法作品、古玩艺术品、红木艺术品为依托,建设集艺术品生产、展示、销售、拍卖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园区。

  ——文化演艺产业,以杂技团、梆子团、京剧团、评剧团等文艺团体为主体,以武术、杂技、戏曲等文化资源为依托,加强与国内外文艺院团的合作,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相结合,创新演出形式,丰富演艺内涵,做大做强演艺集团。

  与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根据《计划》,在未来3年里,我市继续推进和完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培育文化市场主体,积极鼓励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

  发展文化产业,既需要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加以扶持和引导,又需要调动民间资本这只“无形的手”促进规模集聚。《计划》一方面牵住布局主线,指明发展方向,落实项目分包责任制,加强资金扶持;一方面鼓励现有文化企业打造大项目、大园区、大集聚区,并利用各类推介平台,拓宽合资、信贷、融资渠道,推进产业集聚,拉长产业链条,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可以预见,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大有可为。

  加快文艺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唱响沧州文化品牌

  文艺精品是文化强市的重要标志,代表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反映一个城市的实力强度,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中发挥着突出作用。

  近年来,沧州文艺工作者立足沧州丰富的人文资源,创作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以马本斋母亲为原型的河北梆子现代戏《白文冠》、以道德模范周汝珍为原型的评剧《紫花丁》成功首演;反映大学生创业励志的电影《时光冒险》已杀青,正进行后期制作;讲述沧州沿海地区改革开放历程的40集电视连续剧《锦绣年华》已开机,吸引了斯琴高娃等知名演员加盟;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的《“秦俑魂”——独轮车技》获第十五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金狮奖”……

  “文艺精品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著名作家、市政协副主席、市文联主席何香久表示,沧州文艺精品创作的题材丰富,有着引以为傲的资本和底蕴。基于此,《计划》结合实际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清晰地指明了创作的道路,必将加快全市文艺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打响沧州文化品牌。

  文化不是孤立的,总是相比较存在、相联系发展的。因此,在推动文化发展中,要开阔思路,打破地域局限,通过广泛的内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发展。而这正是《计划》体现的又一特色:乘势借力,加大文化“走出去”步伐。

  品读《计划》会发现,这样的思路得以充分体现:积极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支持杂技武术、舞狮、木板大鼓等重点对外交流项目,展现沧州文化魅力;组织参加深圳文博会等经贸洽谈活动,主动面向市场筹措资金;培育壮大对外文化中介机构,鼓励人民团体、民间组织、民企和个人进行对外文化交流;建立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名单和企业名录,加强对杂技道具、武术器械、镂空木雕、剪纸、烙画、工笔画、景泰蓝、石影雕等特色文化产品的包装推介。

  文化发展蓝图已徐徐展开,沧州,这颗渤海湾畔璀璨的明珠,将以特有的魅力,在助力打造沧州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升级版”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地方

    【人大代表手记】 任正晓:敢于担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