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提要
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消息:陈凤林是陆家镇便民服务中心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工作中,他急群众所急,凭着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周到的服务,得到前来办事者的一致认可。陈凤林还是一名“资深”志愿者,32年来,不仅自己坚持做着志愿服务,还带出了一支优质的志愿者队伍,不断为居民送去贴心的志愿服务。义务理发、为老人送米糕、社区环保、慰问演出……整个10月,陆家镇志愿者协会举办了9次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协会会长,今年52岁的陆家镇居民陈凤林感到既累又高兴。“从我一个人做志愿服务到有一帮人跟我一起做,再到如今有了一个正规组织,32年的时光里,我深深感受到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帮助别人、回报社会是多么的快乐和满足。”每每谈起自己做志愿服务的经历,陈凤林总是满怀感慨。
陈凤林是个地道的陆家人,年少时一度离开家乡在连云港闯荡,直至2006年才回到昆山,成为陆家镇便民服务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主要从事协助税务部门对辖区个体户进行走访、宣传、催办税务登记证等工作。刚接触该工作时,很多个体户不买陈凤林的“账”,甚至冲他吹胡子瞪眼睛,将他赶出门。面对这些情况,陈凤林耐着性子一次次上门宣传税收的意义与依法纳税的知识。渐渐地,商户们被他百折不挠的精神打动,渐渐配合起他的工作。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引导商户建立主动按时缴纳税款的意识,陈凤林每月要将辖区内的商户走访一遍,询问他们的难处,并主动为他们跑腿反映、解决问题。在陈凤林真诚的帮助下,辖区内的大多数商户逐渐信服这位“老大哥”,对他的工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除此以外,陈凤林还义务为辖区居民代办昆通卡、老人证、土地证等,得到了居民们的认可。
如今,陈凤林在陆家镇的知名度很高,不仅因为他工作得人心,更因为他多年如一日地坚持做志愿服务。其实,早在18岁时,陈凤林就在连云港一边工作一边参与公益活动:多次到当地的工厂、学校免费给大家裁剪衣服,到学校为学生上劳技课。回到昆山后,他不仅自发地定时定点做交通指挥志愿者,还积极聚集起一批有医学知识、修理技能、理发手艺的外来务工人员,组建了一支志愿者队伍,一方面为镇区百姓提供贴近生活的公益服务,另一方面也在活动中提升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自我价值感和融入感。坚持了4年志愿服务的钟表修理店老板王拥军说:“老陈组织的活动,不仅能帮助到很多经济拮据的人,也能让我们这些‘外地人’感到自己很有用。”
渐渐地,参与到陈凤林组建的志愿者队伍中的人越来越多,原有的活动已经不能满足志愿者们想为他人服务的需求,陈凤林也开始考虑起如何让志愿者们有更大的“用武之地”。为此,他主动与陆家镇政府有关部门联系,希望可以借用镇区公共场所,定期开展定点志愿服务活动。想法一经提出,便得到了陆家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不仅为其协调了活动场地、做好宣传工作,还帮助其发展壮大,并引导、协助其在市民政局注册了社会团体——昆山市陆家镇志愿者协会。如今,该协会成员已突破3000人,原有的规章制度、活动方式、服务内容已经跟不上队伍的发展速度。为此,已过“知天命”年龄的陈凤林想方设法向本市、外地多个做得好的志愿者组织“取经”,同时自己上网查找各类相关信息,通过近半年的时间,慢慢摸索、完善适合现在队伍发展的制度、模式。
“做志愿服务经常劳心劳力,但我不想停下来。”陈凤林说。原来,在陈凤林的内心深处有着这样一个承诺:通过志愿服务,回报社会及身边人给予自己的恩情。“在连云港,政府的信任让我入了党,百姓的宽厚让我融入了集体。回到昆山,邻里的热情消除了我对家乡的陌生感,同事的帮助让我熟悉了业务……种种恩情,我都应该回报。”而正是这份懂得感恩的心,让陈凤林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志愿服务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