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时尚之都,周庄是古韵之地;上海是都市游,周庄是乡村游。周庄镇党委书记赵坤元说:“对接上海,实现差异化竞争,周庄有底气。1989年周庄开启旅游业至今,始终牢记古镇保护的‘初心’,不忘古韵本色。游客来到周庄,品味的是‘原汁原味’的周庄。”
保护古镇,卖出首张门票
1989年,周庄镇卖出第一张旅游门票。经过20多年的保护与发展,周庄成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首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和首批5A级旅游景区,成功打造了“中国第一水乡”旅游品牌,年接待游客维持在300万人次以上。与此同时,古镇仍完整地保存着水乡集镇的建筑风貌,全镇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建筑,不足0.5平方公里的古镇却有着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
周庄镇原镇长庄春地,是古镇保护与旅游兴起的亲历者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任文化站站长时,维修古建筑是他的重要工作。庄春地说:“省文化厅拨款2万元用于维修沈厅,可是刚刚买了地砖就用完了。单沈厅维修就有10万-20万元的资金缺口。”资金是古镇保护面临的首要难题。
阮仪三,一位多年致力于古镇研究和保护的上海教授,给“以工兴农”岔路口的周庄提供了一个全新思路:发展旅游业。随后,周庄开启了以“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发展经济,开辟旅游”为中心思想的《水乡古镇周庄总体及保护规划》,对0.47平方公里的古镇区进行科学而严格的保护,不允许在古镇内搞建设性破坏。1988年周庄旅游公司成立,在经营古镇旅游的同时也肩负着筹集保护资金的使命。
“一套规划、一套法规、一套班子”是周庄古镇多年的经验总结,即规划不以周庄领导人的更替而改变,拥有一套保护古镇的法律文本,建立一套古镇管理经营的班子。岁月流转,尽管周庄经历了时代变迁和人员更替,仍秉持着保护古镇的初衷不改。
转型升级,不忘发展初心
1989年,周庄镇从旅游收入中拿出11万元用于古镇保护,年投入资金总量也由1988年的11.8万元上升为1989年的14.6万元。周庄还专门成立了古镇保护委员会,对古镇的维修、保护、经营等建立了详细的流程和规章制度,专业的古镇维修队伍也应运而生。
多年来,周庄不改古镇保护本色,不断推进旅游转型升级,一手保“古韵”,一手添“新意”。江苏水乡周庄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卫青介绍:“重塑古镇古戏台,推出江南遗承传统生活文化街,实景演出《四季周庄》,打造一批原住民生活点,这些都为游客带来了丰富的旅游体验。”
此外,纸箱王、花间堂、南社百年书院、周庄声活、贞丰十二坊、莼鲈之思度假酒店、1086慢生活街区等项目的开发,都是基于古镇自身特色的推陈出新,赢得了顾客的赞誉和肯定。海峡两岸艺术交流、水乡风车季、民俗节庆、周庄雅集等系列活动的持续开展,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为景区注入了新元素。
旅游发展为周庄带来丰厚收益,古镇保护资金中旅游收入的占比也逐年增加。数据显示,1981年至今周庄镇古镇保护累计投入41960.37万元,其中39091.78万元来自旅游收入分成,占比93.16%。根据相关规划,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周庄将以现有古镇旅游为基础,打造以古镇观光、民俗体验、乡村休闲、水乡度假为主体并具有周庄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体系。这将为周庄旅游反哺古镇保护提供更有力、更坚实的经济基础。
全民守望,保护方得始终
来自江苏水乡周庄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组数据显示,周庄全镇旅游年度总收入约20亿元。其中,江苏水乡周庄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收入为2亿元,其余的18亿元则由居民通过开办民宿、特色体验项目、个性化产品服务等形式赚取,成为老百姓的家庭收入。
每天晚上7点,50岁的鸬鹚养殖者李冬红都会赶着自家的鸬鹚参加《四季周庄》演出,为游客再现水乡周庄原住民的原始捕鱼生活。李冬红说:“每次参加《四季周庄》演出20多分钟,有50元的演出报酬,一个月的平均收入在1600-1700元。”为了鼓励李冬红进行鸬鹚演出,周庄镇还给了他一些养殖补贴,鸬鹚演出一项累计年收入在4万元。此外,依靠古镇红火的旅游业,李冬红一家还开了一家小饭店,年盈利约12万元。
在周庄,周庄船娘、《四季周庄》大型实景演出等聘用了相当一部分原住民。除了这些文化活动,民宿、餐饮等经营活动也是当地居民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的重要途径。
不过,原住民在享受古镇发展红利的同时,也必须遵守维护老建筑“修旧如故,以存其真”,杜绝“假古董”的基本原则。两年作一次漏,三年抹一次油,房梁歪了就要扶正,门窗缺了必须照原样制作,柱子腐烂了就要补残加固。即便是古镇外围的房子翻建时,也要遵照相关条例中对房屋高度、面积、房型的要求。相关数据显示,1990年至2014年,古镇居民用于古建筑维修的投入累计达17954.5万元。
周庄镇发展旅游、藏富于民,不仅带动全体周庄人成为古镇保护的参与者、实践者和支持者,也为古城、古镇、古村保护与开发创造了示范效应和宝贵经验。
赵坤元说:“古镇保护是原点,古镇保护是归宿。周庄发展旅游26年来,始终不忘古镇本色,坚持与民共享旅游发展成果、共担保护古镇使命,形成了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相生相依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