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市民菜篮子”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
“菜篮子”“米袋子”关乎百姓生活质量。临近岁末年初,本报记者深入屠宰场、蔬菜大棚、养殖基地等处,实地探访各色农产品的生产、储备和流通情况,为市民搜集第一手权威“情报”,同时了解市民采购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帮助市民更好地选择,丰富大家的“菜篮子”。
即日起,本报推出“探访市民菜篮子”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 工作人员正用刀子清理肉块边缘的碎肉
作为市民餐桌上的“家常菜”,猪肉的价格、品质是市民最为关注的问题。近日,记者实地探访市区唯一一家生猪定点屠宰场,并走访市区部分商场、菜市,为市民打探猪肉的生产、流通、销售以及供应情况。
12月14日下午3点半,记者来到位于三门峡市区茅津北路的市食品公司生猪定点屠宰场。在生产车间,一条运行的钢索上吊挂着一头头刚刚屠宰的猪,经过放血、浸烫、剔毛等环节,不到半个小时的工夫,生猪就变成了“整理”好的猪肉。
流水线末端,有两名工作人员负责对流水线上的猪肉进行安全检验。据市食品公司安全办公室主任王宝康介绍,他们是湖滨区动物卫生监督所驻场的检疫工作人员。
驻场检疫员卢林星告诉记者,只要是流水线上屠宰的猪,都要接受检验,包括猪肉是否含有瘦肉精、寄生虫,体表有无充血、水肿,表层脱毛、冲洗是否干净,心、肝、肺的颜色是否有异常,有害腺体是否已摘除等。“检测手段主要是看、摸、闻,配合瘦肉精检测试剂和显微镜检测,检测全部合格后,我们才会给猪肉盖章。”
下午4时许,检验完毕,猪肉被机器切成两半,送入冷库盖检疫合格章,并进行排酸处理。猪肉在冷库中经过10至12个小时排酸,第二天早上5时左右,经销商就会来购买,然后运送到各超市和农贸市场售卖。
据了解,生猪屠宰的20多道工序中,检验检疫是最重要的一环。
“进(屠宰)场的生猪必须佩戴耳标,也就是猪的‘身份证’,同时要提供检疫证明,最后由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开具‘准宰证’,才能进场待宰。”生猪定点屠宰场场长郭军平告诉记者,符合宰杀条件的生猪在屠宰场的待宰室一般要静养4至6个小时,以方便驻场检疫人员继续对生猪进行观察,一旦发现问题猪,要随时进行处理。
湖滨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所长潘庆良表示,屠宰后检验合格的猪肉才允许上市销售,不合格的猪肉会由屠宰场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高温销毁。“检疫合格出场的猪肉,胴体上都加盖有蓝色的‘河南肉检合格’条形印章和红色的‘肉品品质检验合格’印章,此外还有动物检疫合格证和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郭军平提醒,有“两证两章”的肉才是“放心肉”,市民购买时一定要认准。
据了解,除了本地产猪肉,三门峡市场上还有焦作、漯河、洛阳等一些外地产猪肉,这些猪肉多是在肉品专卖店和商场、超市销售。市区千禧购物广场生鲜区销售的都是焦作、洛阳等地产的猪肉,店长史艳霞告诉记者,猪肉每天都是从外地运送来的,要先到市动物卫生检疫部门报检,通过检验后才能进入超市。随后,记者在湖滨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工作人员那里证实了史艳霞的说法。
12月15日上午9时,市区建设路与宋会路交叉口的“铁小放心肉老店”门前围满了前来买肉的顾客,店老板王怀斌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向记者介绍情况。“五花肉13块,腿肉13块5……早上是生意最好的时段,一个上午能卖出100多斤猪肉。”王怀斌说,他卖的猪肉都是从市食品公司生猪定点屠宰场进的货,每天早上5点,他就会到那里将预订的猪肉拉到店里,“能卖多少就拉多少,那边(市食品公司)供应还是挺充足的”。
据了解,目前市食品公司生猪定点屠宰场每天的屠宰量都在50至70头,生猪的来源均为三门峡本地养猪场或是养猪户,市场上的猪肉价格约为每斤13元,高于往年同期。对于市民普遍关心的春节前肉价会不会再涨这一问题,郭军平表示,屠宰场的屠宰量基本属于随行就市,市场需求量大了,屠宰量就会相应加大。此前连续几年,该场春节前的日屠宰量都在500头左右,“就目前来看,市区周边生猪存栏量比较充足,如果天气没有太大变化,应该不会涨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