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大陆 > 地方 >

“十二五”末平凉工业增加值达到61亿

来源: 中国国际新闻台 发布时间:2015-12-25

扩规模 抓延伸 打品牌 增效益

——我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回眸之工业篇

 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消息“十二五”期间,我市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培育首位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全市工业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为推动转型升级奠定了较好基础。

 

  ——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围绕建设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我国重要的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的目标定位,积极推进平凉千亿级煤电化冶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建设,先后引进中电科、陕西星王、上海鼎炘、内蒙古西蒙、山东东岳等国内知名大企业,相继培育了平凉华泓汇金、中电科、康博斯特、庆华建材等一批成长性较好的优势骨干企业。到2015年,全市有各类工业企业法人单位922户,其中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4户,2000万元以上企业118户。至“十二五”末,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61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56.2%。

 

  ——产业结构继续不断优化。2015年,全市煤炭产量2300万吨,占全省煤炭产量的48%;发电量135亿千瓦时,占全省发电量的10.9%;煤炭就地转化率44.41%;泾川天纤棉业一期、正大饲料30万吨饲料一期、红峰减温减压装置研发等项目建成投产,兴旺管材、静宁恒达废纸综合利用等非煤项目加快建设,崆峒区新型建材、泾川棉纺服装、灵台中药材加工、庄浪马铃薯深加工、静宁纸制品包装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平凉光伏产业园一期、平凉半导体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园一期、甘肃太爱肽胶原蛋白肽等项目建成投产,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为支撑的战略新兴产业实现了高点起步。

 

  ——园区集聚水平持续提升。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平凉、华亭、静宁3个省级工业园区为主体,泾川、崇信、灵台、庄浪4个市级工业集中区配套发展的“三园四区”区域开发格局。至2015年,全市工业园区(集中区)总规划面积156.38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48.14平方公里。五年共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7项,完成投资22.8亿元,工业园区(集中区)道路、供电、供水、供热、排污、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五年间实施产业开发项目134项,完成投资228.85亿元。至2015年,全市工业园区(集中区)共引进入园企业365户,从业人员2.24万人,完成销售收入157.97亿元,工业增加值19.28亿元,上缴税金3.97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1.6%以上。

 

  ——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到2015年,全市建成华煤、红峰、虹光和恒达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甘肃省微波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甘肃省蒸汽系统凝结水与乏气回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企业技术改造项目58项,完成技改投资25.4亿元。全市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397人,具有博硕士学位人员6人。研发出了超高频电真空元器件、行波管、断路器及开关柜、智能疏水阀、凝结水回收装置、智能切纸机、聚胺酯缓冲器等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

 

  ——节能节水取得明显成效。“十二五”以来,共计淘汰水泥、铁合金、淀粉等落后产能90万吨,羊皮100万标张,粘土实心砖3.57亿块标砖,累计争取中央、省级财政奖励资金5386万元。按照清洁生产要求,相关企业累计投入资金1.03亿元,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造,每年可削减化学需氧量265吨,二氧化硫480吨,固体废物2612吨,节约标准煤65万吨,节水308万吨,节电2480万度,每年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1.48亿元。至2015年,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到4.57吨标煤,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75立方米,比2009年累计下降30%。

 

  ——两化深度融合步伐加快。认真组织开展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项目122项,累计完成投资2.3亿元。围绕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企业技术改造等六个环节,推动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加大信息技术在煤电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型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融合渗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地方

    【人大代表手记】 任正晓:敢于担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