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昆山高新区创新成长。
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消息:创新是高新区与生俱来的特质。过去五年,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严峻挑战接踵而至,高新区全力“赶考”,搭载“创新引擎”,动力澎湃:入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8+1阵营”,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上升10位,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国第五,现代科技生态新城的模样正在形成。一路高歌处,创新已崛起。昆山高新区整装“再出发”,突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全力打造现代科技生态新城,在推动“昆山之路”从头越、“五大发展”走在前的征程中迈出更快步伐。
■ 创新“主战场”在转型“最前沿”
五年新增191家高新技术企业、316家研发机构
2015年底,一条喜讯从小核酸产业基地传出,让全国医学界为之鼓舞:由苏州瑞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美国夸克制药公司合作开发的小核酸药物QPI-1007,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成为我国首个获得临床试验批准的小核酸药物,从而实现了我国小核酸药物临床研究零的突破。
昆山高新区提出,吸引一个领军人才,带动发展一个产业。以小核酸产业为例,探索了一条以点带面、突破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之路,形成了“做核酸,到昆山”的品牌,预计到2020年,昆山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产业将实现“百家企业、百亿产值”的“双百目标”。
“十二五”开局之年,高新区起步之时,面对浩浩荡荡的创新大潮,高新区上下深知:不进则退,更无路可退。昆山高新区紧盯国际先进产业的发展方向,重点引进国际前沿的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大力培育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现在,已形成机器人装备制造产业、小核酸及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新型电子信息产业、模具产业、新能源产业等六大制造业支柱产业,科技服务业、商贸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三大服务业的“6+3”产业集群。
只有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创新优势才能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五年来,走出191家高新技术企业、316家研发机构,获批国家“863”、科技支撑、重大专项等各级各类科技项目500多项,专利申请3.15万件、授权1.6万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2%。
■ 科技“盆景”连成创新“风景”
40多个科技载体扎堆、74个“高特新”项目落户
高新区“攀高追新”的秘诀在哪里?在高新区,密密麻麻分布着40多个科技平台、创新载体、配套设施,形成一片“创新丛林”,以集群态势,拔节速长。
这片“创新丛林”之中,最美的景致在阳澄湖科技园。2015年10月,“集聚创新,行动金秋”昆山阳澄湖科技园项目集中签约揭牌活动举行,围绕“学、创、赢、栖”四大品牌,15个创新创业项目及功能载体集中签约、揭牌和启用。
更“美”的是,阳澄湖科技园集聚了昆山杜克大学、清华科技园、昆山工研院、海外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基地等创新载体,成为昆山创新资源最丰富、生态环境最优良的区域;高端布局工业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为主的装备制造业,精心培育以小核酸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整合运作传感器(北斗)产业园,优化提升软件产业园,集聚发展光电产业园,串起五大产业协同发展。
昆山高新区不是单一的创新孵化器、加速器,而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一区多园”正是由“点”到“面”协调互动的最佳形式。拆掉围墙,突破藩篱,创新资源正在加速向高新区集聚。过去五年,机器人、小核酸、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创新成长。其中,机器人产业跑出“加速度”,德国库卡、华恒焊接等50多个国内外高端机器人项目聚集高新区,机器人及精密装备制造产业年产值近300亿元。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高新区以创新驱动发展,把产业高端化发展作为落脚点,引进 “高、特、新”项目74个。“十二五”期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74%、66%,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1%,这里俨然成为昆山创新驱动的主战场。
■ “下实功”让发展更有“温度”
“520”工程全面升级,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2%
民生事业的“温度”决定着发展的高度。高新区贯彻“四个渗透”理念,进一步融合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科技新城建设,让群众享受发展成果,提升幸福度和认同感。
2015年,高新区“520”工程升级版全面推进,当年实施民生项目超100个。过去五年,高新区围绕民生“五有”目标,推进教育设施建设,新改扩建各类学校45所,推进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新增各类养老机构18家。
细数5年间高新区的民生“账本”,一组组数字是产城融合发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日益完善、民生保障基础不断夯实的最生动注解,最耀眼的亮点:新建动迁安置房260多万平方米,完成40个老小区、54栋散住楼和1153户平危房改造,设立运作强村联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2%。
环境是高新区引以为傲的“门面”。作为“城市绿肺”的森林公园,如今已成了节假日新老昆山人出游的首选之地,100多种花草树木,250万多株珍贵树木,宛如巨大的天然氧吧。“美化大环境,温煦小气候”,高新区投入3.75亿元进行水环境治理,铺设污水管网51.6公里,建成区污水管网实现全覆盖。
“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这种“获得感”同样可以在人才身上找到。五年来,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4名、省市“双创”人才(团队)近130个。高新区从创业创新政策、创业服务平台、创业孵化载体、创业融资支撑等方面入手,努力打造昆山最具吸引力的梦想起源地。
回顾“十二五”豪情满怀,展望“十三五”信心倍增。对于昆山高新区干部群众而言,他们将继往开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拥抱下一个五年。
“十二五”高新区成就一览
1
● “十二五”期间,入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8+1阵营”,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上升10位,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国第五。
2
● 形成机器人装备制造产业、小核酸及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新型电子信息产业、模具产业、新能源产业等六大制造业支柱产业,科技服务业、商贸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三大服务业的“6+3”产业集群。“十二五”期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74%、66%,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1%。
3
● 五年来,走出191家高新技术企业、316家研发机构,各级各类科技项目500多项,专利申请3.15万件、授权1.6万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2%。
4
● “十二五”期间,高新区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4名、省市“双创”人才(团队)近130个。
5
● “十二五”期间,高新区新改扩建各类学校45所,新增各类养老机构18家,新建动迁安置房260多万平方米,完成40个老小区、54栋散住楼和1153户平危房改造,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2%。
2015年昆山高新区亮眼成绩
A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新认定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个、成果转化联合招标项目4家、高新技术企业58家,申请专利超3700件、授权超28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超450件;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人才4名、省市“双创”人才27名、高技能人才1000名;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6家、拟上市(挂牌)企业11家。11个重大产业项目完成15亿元年度投资任务;新增实际利用外资2亿美元、注册内资46.6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60亿美元。
B阳澄湖科技园
完成优化15平方公里阳澄湖科技园、0.81平方公里大渔湖区域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推进科技园海绵城市、绿地景观、水系、慢行等专项规划;大渔湖商业先导区开工建设,推进大渔湖创智1号建筑设计、市政道路改造、景观绿化建设等。
C民生建设
130多万平方米安置房加快建设,竣工62万平方米;建成公共自行车(二期)站点29个;18个中小学、幼儿园建设项目加快推进,8个项目投入使用;完成6个老小区及10幢散住楼改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