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葛志军 报道组 汪峻 胡江平) 3月2日下午,常山县芳村镇下猷阁村党支部书记徐志坚忙着检查小沟渠清理情况。他反复叮嘱在清淤现场的村民:“钱是公司出的,活要干好,否则没法向股民们交代。”
“公司”、“股民”与治水有何关系?徐志坚接下来的一番解释,让记者茅塞顿开。
“公司”是2013年成立的常山县牛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投资100万元,下猷阁村集体投资51万元,占51%股份,村里农户以土地折价方式参股,占49%股份。目前全村参股总数632亩,参股农户229户,参股率达93%。经过两年的发展,目前公司已建成200亩木槿花基地、150亩黄花菜基地、85亩金银花基地、50亩香椿基地,另外还有蔬菜种植、水产养殖。2015年,公司总产值达到124.7万元,除去成本开支和股民分红,公司积余利润25.1万元。
一家村级股份制农业开发公司,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实现利润的逐年稳定增长,改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空壳的现状,同时,也让参股农民除了在公司打工的工资性收入外,还有来自土地入股的稳定收益。
但这与治水又有何联系呢?
徐志坚算了一笔账:“像我们这样的经济薄弱村,前期治水的基础设施投入主要靠政府,但这不是长久之计,设施要老化、治水要造景、保洁要常态,这些资金从哪里来?”徐志坚说,仅去年一年用于清淤、保洁的开支就达八万多元。前段时间,响应“清千塘美百河”春季治水大会战行动,集中清理了全村7口大小水塘,又花了五万多元。“‘五水共治’长效机制说到底就是一个长效投入问题。”徐志坚说。
“村集体收入可以开支,但这对广大村民来说触动不大,从公司分红中挪出一部分资金来治水,这样既能增强大家参与‘五水共治’的积极性,还能起到自觉监督、自觉保洁的引导作用。”徐志坚与村两委商量后,决定递交股东代表大会表决。结果大家一致同意从今年起,每年安排总利润的5%作为治水专项资金,前期水塘清淤的费用就从这里支出。
“有一个实体作为支撑,而且收入有望逐年增加,专项资金也跟着水涨船高,下一步开展造景、开发乡村旅游等工作就有了底气,不用等、靠、要了。”徐志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