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大陆 > 地方 >

扬中:“珍藏”岸线赢得“金山银山”

来源: 中国江苏网 发布时间:2016-04-03

  中国江苏网4月3日讯 阳春三月,正值踏青好时光。3月31日,记者在扬中采访时,沿着环岛江堤一路漫步,只见岛内房屋鳞次栉比,现代城市气息扑面而来。临江眺望,数十公里的长江岸线上,长满杨树、芦苇等防风挡涝植物,保持着原生态风貌。

  扬中是工业强市,2015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第24位。百强县为何在岸线利用上留下了发展“盲点”?对此,扬中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艾晓晖解释道:扬中岸线“留白”,留的是青山绿水,守的是生态带来的真金白银。

  作为四面环江的“江中明珠”,扬中长江自然岸线总长度达129.2公里,主江岸线47.5公里,宜港深水岸线近30公里,而已开发深水岸线仅4.9公里,六分之五处于待开发状态,占镇江未利用深水岸线的比重超过70%。

  然而,坐拥如此优质的长江岸线资源,扬中市却一直坚持“留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的开发理念,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和开发中保护。“对项目必须千挑万选,好中选优、优中选精,要努力让最好的资源发挥最佳的效益。”艾晓晖介绍,扬中岛内生态环境十分宝贵,同时还担负着保护长江生态的重任,就连修路起房用的一土一砖一瓦都是从外面运进来,所以不能把岸线当作招商引资的第一选择,要为今后发展留下更多空间。

  “理念和决心都有变化的时候,节约、集约开发利用港口岸线资源还要靠机制。”扬中市环保局局长郑鲁军介绍,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扬中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拧紧制度总开关,坚持可持续发展,在项目环保审批上严格把关,对引进项目进行“绿色审查”,高能耗、高污染、附加值低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该市已累计否决审批项目超过200个。获批使用岸线的5家企业,均为高端制造业和绿色港口运输项目。

  记者走进开发区圣灏码头项目作业区时,闻得机声隆隆,吊机、桩机等大型机械与工人协同作业,一派热气腾腾的建设场面。扬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蔡爱国介绍,圣灏码头定位杂货和集装箱运输,拟在3—5年内,打造华东地区工程机械及汽车、化肥、粮食交易供应链基地,年交易额超过100亿元。2014年开工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顺利成为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正在建设二期工程,将建成长江岸线唯一的滚装船低平台装卸码头,实现全天候、全自动装卸操作。守着黄金岸线却主动留白,这样的发展策略会不会让扬中错过发展机遇?答案是否定的。

  严把岸线资源利用关的同时,扬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成为“中国电器之乡”、中国光伏产业“太阳岛”,2015年位居全国县域经济创新力榜首。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17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0.29件,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192名。

  大全集团是扬中一家制造智能电器设备的企业,去年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其中地铁、机车牵引设备销售份额达到全国的70%。集团执行总裁葛飞告诉记者,近年来,大全集团用于智能化产品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4%左右,重点研究电力装备的可靠性、配电网络智能控制技术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实现测量、控制、状态、功能、信息的全方位智能化,研究成果在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公司研发为大型电机提供变频控制装置,可降低10%的能耗。

  “岸线‘留白’已成为扬中吸引国内外客商的‘金色名片’”。扬中市招商中心主任袁进自豪地说,目前光是看中扬中这片黄金岸线项目的企业,在手的就有30多个,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企业、知名跨国公司和大型央企。

  本报通讯员严峰 孙薇

  本报记者董超标

    地方

    【人大代表手记】 任正晓:敢于担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