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树立文化自觉与自信,增添学校发展和育人的活力与魅力?“唯有文化,才能让学校拥有灵魂。”千灯中心小学校长储昌楼直陈心曲,“乡村学校办学必须有自知之明,‘明’在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最终实现文化自立。”
近年来,千灯的千灯中心小学和炎武小学以省小学特色文化项目“昆曲文化课程”建设为核心,组建“好学校”共同体,开发特征鲜明的课程样态,学生和教师“精气神”十足,千灯教育在继承历史文化中找到了发展新路。
从“一枝独秀”到“两翼齐飞”
外来孩子爱上“百戏之祖”
2013年10月,我省下发《关于推进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的意见》,启动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通过“以一帮一、以强带弱”方式,努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千灯中心小学和炎武小学的“昆曲文化特色项目”建设入选。“在申报项目之初,我们就有一个明确认识,‘昆曲文化课程’是文化素养类校本课程,更是综合实践课程。”储昌楼说。
千小的小昆班声名远播。在镇政府和千小帮助下,外来学生高达98%的炎武小学也成立了小昆班,先后改建3个专业训练室,购买器材,聘请苏昆剧团、上海昆剧团艺术家担任指导教师。
“昆曲文化课程让师生都进一步获得了昆曲艺术知识,激发出对昆曲的热情。同时,让所有学生有所知,更让有天赋的学生有所长。”炎武小学校长蒋学强说。池同祝是炎武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自安徽金寨,没有文艺“底子”的他偏偏爱上了昆曲。
经过悉心指导,池同祝的表演水平突飞猛进,摘得第19届中国少儿戏曲大赛金奖。
从“昆曲感知”到“文化课程”
两校联手演绎课程精彩
3月29日上午,千小教师郭立波给三年级孩子上了一堂“顾炎武和《精卫》”的国学课,他带着孩子们着汉服、行礼仪、吟诗文,教材正是他参与编撰的《顾炎武家风家训》。在名师引领下,入职刚两年的郭立波参与开发这一校本教材,这也是千小课程建设的诸多成果之一。
以昆曲文化课程为校园文化建设突破口,千小与炎小在其他课程的合作紧密、持续而深入——从校园篮球到校园足球,从艺术课程到文化课程,两校联手演绎课程的精彩。
“通过课程建设,炎小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课程开发能力稳步提高,《炎武好习惯》《学生礼仪》《炎武馨香》等一批课程相继问世。学校的昆山市级骨干教师由25%提高到38%,办学声誉也有了明显提升。”蒋学强高兴地说。
从“共读一本书”到“同课异构”
两校结对之手越握越紧
通过文化“联姻”、以昆曲为抓手实现共建。如今,千小与炎小的共建除了昆曲文化课程,还有好文化立校建设、好教师发展建设等项目。从“共读一本书”“共研一节课”,再到每月一次“同课异构”,部分教师轮岗,两校结对之手越握越紧。
共建让两校“抱团”,而其中的文化因子成为牢不可破的黏合剂,让双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学术与昆曲鼻祖顾坚的艺术,数百年后在这两所学校实现融合交汇。随着特色文化项目的共建,千灯这片乡土上“刮”起的“善于家教、关爱学校、亲子成长”的好家风,让学校的乡土情怀深入到每个家庭。
从“千灯映照”到星光灿烂,历史文化在这里传承、生辉,师生们在这里获得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