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资源建设 增强服务能力
馆藏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馆的一项基础业务工作,也是向社会提供档案利用服务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市档案馆根据《档案法》和国家档案局《国家基本专业档案目录(一)(二)》《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等法规要求,强调档案工作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积极推进资源建设。2012年以来,市档案馆多次组织档案业务人员前往市人社局、民政局、计生委、司法公证等民生部门进行调研,了解各单位的业务工作情况,对工作中累积多年的业务档案状况进行摸底和工作评估,据此修改完善市档案馆接收档案的范围与种类,并于2013年下半年启动了全市区镇、市级机关、企事业单位新一轮档案接收进馆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市委办、市委组织部、发改委等部门已完成档案移交工作,各区镇也基本完成档案移交准备工作。市人社局、司法局等加快推进,力争年内完成移交工作,做到与档案新馆启用同步。市档案馆希望通过加快资源建设步伐,使原来以文书档案为主的馆藏结构转变为以民生档案、专业档案为主,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附表)。
2015年2月,市委办、市政府办依据相关档案工作法律法规,印发了《昆山市档案馆档案收集范围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各单位收集、规范整理、依法移交的工作职责,为持续改善馆藏和提升服务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实施细则》还明确,遵循接收与征集并重原则,对反映本地区情况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家庭家谱、民间工艺等特色档案资料尽可能接收、征集进馆,更好地发挥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功能 。
《实施细则》强调民生档案的接收工作不受满十年移交的惯例限制,可以当年办理完结,第二年接收进馆供社会查阅利用。2015年前全市出生医学证明档案已全部接收进馆,2016年2月,市政府实行新市民子女公办学校积分入学办法后,整个3月份,市档案馆就迎来了出生医学证明档案查阅高峰。
改善阅档环境 提升服务质量
建立需求导向思维,提供便捷高效查档服务。市档案馆于2005年就启动了馆藏档案信息化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30个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快速高效为广大群众提供档案服务。2015年起在全市各区镇建立便民档案查阅点,将档案服务延伸至基层。加快数字档案馆(室)平台建设,实现各单位档案室与档案馆数据的共建共享。认真做好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场所工作,及时提供政府公开范围内的民生政策,切实保障公民享有的公共信息知情权。
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搭建档案开发利用平台。2015年,市档案馆制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档案专题展览,编印宣传资料,深入社区、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深受社区群众、学校师生的好评。2013年以来,结合“国际档案日”活动,联合学校、报社组织市民、小学生、小记者开展“走进档案馆”活动,亲身体验走进档案库房,近距离欣赏馆古籍,操作信息查档的快捷便利,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用互动环节来建立沟通联系的桥梁,增强和培养市民群众、小学生的档案意识。
优化服务流程,打造“存史为民”服务品牌。一切以方便人民群众为出发点,调整工作时间,做到早上班、午间不休,方便基层群众随到即查,及时出证。根据查档热点,及时了解掌握公证处、房产交易中心等部门关于出具档案证明的要求,对群众提供延伸服务。市档案馆相继被评为市级“文明示范窗口”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5年共计接待查档近5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