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大陆 > 深度 >

原子能楼拆毁事件:功利至上 谈何文化

来源: 大公网 发布时间:2016-06-23

  文|郑曼玲

  见证了新中国高科技发展歷程的“原子能楼”,最终还是难逃被挖掘机毁于一旦的命运。

  坦白说,这个结局并不让人意外。近几年,歷史遗迹遭受破坏的现象层出不穷,深深刺痛?每一个中国人的神经。当年奔走呼号保护北京古城墙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曾放言“五十年后你们会后悔的!”孰知五十年后,后悔尽管后悔,但拆起歷史遗?来,反而更加猛烈,连他自己的故居也不能幸免于难,这实在是对歷史最大的讽刺。

  回到“原子能楼”拆毁事件,作为共和国核科学研究的发祥地,这里曾走出钱三强、邓稼先等在中国科学史上熠熠生辉的“两弹专家”,它的重要而独特的歷史地标意义不言而喻,就算下令拆楼的当局也不可能不清楚。归根到底,他们还是觉得这栋残旧不堪的楼房空有意义而不实用,难以为他们衍生出新的生产力,或者说,新的政绩。

  这种以实用主义和经济利益来衡量一切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很多地方,“真遗迹遭殃,假遗迹吃香”的现象时有发生,当地一边对不断毁掉的文物熟视无睹,一边又为了商业地产或旅游开发,凭空造“古”,毁真兴假。在精细打算的“遗迹经济学”的利益驱动下,就连“西门庆”这样只存在于文学名著中的“大淫贼”,也可以华丽转身成为“文化产业英雄”,让多个地方为成为他的“故里”争得面红耳赤。真可谓,只要能赚钱,哪管抱的是谁的大腿!

  同样的,如果之前有开发商站出来说,“原子能楼”也能包装炒作成某种经济增长点,那么,或许它不仅能够逃过一劫,还能成为抢手的“香饽饽”。因为主导很多官员行为逻辑的思维只有一个─实用主义:即遗迹能变现成多少经济利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成为攫取金钱的筹码和政绩。

  只可惜,不是所有的文化遗迹都可以被开发,或者说都应该被开发。见证人类进程的每一处古蹟,都是一个文化符号,代表了某一段文脉,有的銹迹斑斑残破不堪,毫无经济价值,但只要认真研究它、读懂它,就能够打开这些“话匣子”,帮助现代人了解歷史、还原歷史,从而更好地借古鉴今、面向未来。

  正因如此,遗迹保护不仅是个文化命题,更是个社会命题。能否抛弃实用至上功利主义思维,站在文明传承的立场上来加以保护,考验的是我们这么一个泱泱大国,是否尊重文化,能否敬畏歷史。

 
 
 

    深度

    国际高度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