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8日,习近平向唐山大地震罹难同胞敬献花篮 新华社
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据新华社报道:今年正值唐山大地震4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8日到河北唐山市考察,并在唐山地震纪念墙前敬献花篮,并向纪念墙三鞠躬,深切缅怀在大地震中罹难的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他并强调,要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28日上午,习近平一到唐山,即前往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向唐山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花篮,并向纪念墙三鞠躬。
习近平强调,这次到唐山,主要是看一看这座英雄的城市,看一看这里英雄的人民。40年前的大地震虽然摧毁了一个城市,但没有摧毁唐山人民和全国军民的坚强意志。在同地震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唐山人民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
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
习近平指出,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年的光辉历程,以及我们开展的许多重大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共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习近平指出,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早上6时,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已经摆满了花篮,地上贴两幅市民签满了名字的巨大条幅,上面写“唐山幸存者向全国人民问好,向解放军致敬”。
在纪念碑广场,一批穿统一衣服的老兵们,从各个角度在给纪念碑拍照。62岁的付西亨带老伴从四川宜宾赶来。“40年前我在唐山当兵,既是地震幸存者也是援救者。”付西亨说。
广场上的市民越来越多,这些曾经参与抗震的老兵们被热情的市民围住了,不少人提出和老兵们合影,还有人主动上前跟他们握手。“唐山人民感谢解放军!”人群中有几位市民忍不住说。
9时左右,刻有24万名罹难者名字的地震纪念墙下,聚集了许多前来缅怀亲友的唐山市民。
今年75岁的张国昌用相机拍摄纪念墙上儿子的名字。他表示,40年前,他7岁的儿子在地震中遇难。“每年7月28日都会来纪念墙拍一张儿子名字的照片,每年拍1张,代表孩子又长了1岁。”张国昌说。
地震可以摧毁一座城市,但带不走血浓于水的亲情。今年80岁的宋泽普一大早就坐公交车来到纪念墙下祭奠地震中遇难的姐姐宋配芹。尽管行动不便,但宋泽普还是专门多坐了一站地去买鲜花。“姐姐过去是个爱美的人,我们从小关系就很好。我想对她说,现在唐山已经大变样了,你在那边放心吧!”宋泽普说。
图:习近平在截瘫疗养院慰问康复者 新华社
结束了在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的活动,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唐山截瘫疗养院,慰问院里的伤残人员和医护工作者。
唐山大地震造成3817人截瘫,为了他们便于生活和就医,唐山市建立了18所截瘫疗养院,其中,唐山截瘫疗养院规模最大,最多时收治过300病人。
杨玉芳和高志宏都在大地震中受伤截瘫。见到习近平来看望他们,杨玉芳特别激动。他把自己创作的小说和诗歌集赠送给习近平。夫妇二人还动情地朗诵了一首歌颂唐山地震中解放军英勇救灾的诗歌。
习近平说,从他们的精神风貌上看到了生命的顽强、生命的魅力。肢体健全的人可以活出精彩人生,肢体残疾同样可以活出精彩人生。希望他们不断用实际行动迸发生命光彩,去诠释、书写无悔人生。
习近平还走进活动室,10多位截瘫伤员围拢成一圈唱歌,截瘫伤员姚翠芹在二胡伴奏下高歌了一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声嘹亮,习近平带头鼓掌。
离开唐山市截瘫疗养院时,习近平医护工作者表示,大爱无疆,医者仁心,人道主义精神在他们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祥富里社区慰问幸存者
图:习近平在祥富里社区勉励居民 新华社
28日上午11时30分,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河北唐山市祥富里社区了解工作情况,听取社区主任陈林静的工作汇报,并与社区工作人员和群众座谈。
习近平来到社区居委会四合院,看到门楣上“祥富里”三个大字便问道:“小区的名字有来历吗?”
陈林静介绍,这个小区原来是空军第六军训练基地。大地震造成铁轨扭曲,公路塌陷,唐山成了孤岛,与外界的联系只有空六机场的飞机。空军利用军机把大量伤者运出唐山,挽救了许多人的性命,后来机场迁移走了,政府在这个生命大通道上重建了家园,为了怀念,也为了未来生活吉祥富裕,取名祥富里。
祥富里小区是典型的防震建筑,有80栋住宅楼,最高六层,有4300户居民,1.3万馀人口。
习近平先后参观了为民阁、和谐园、文明堂和清雅轩等地方,了解社区服务中心的政务超市、市民客厅,电子书吧等社区建设服务情况。
在社区活动室,不少居民正在学书画、作诗词。拾秋诗社里,一位居民作了一首题为《重温入党誓词》的诗,习近平看了称赞这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在清雅轩,习近平看见老人们在写字绘画,他一边观赏一边说:“我去过全国好多社区,老年人都非常爱书画,这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锻炼身体。”正在画虾的黄润丰老先生,吸引了习近平的目光。总书记走到跟前问黄老先生:“你今年有多大岁数?”黄润丰回答说:“83岁了”。习近平微笑说:“不像,不像”。听到习近平夸他年轻,黄润丰乐得合不上嘴。
12时,习近平与社区工作人员挥手告别。
新唐山从废墟上转型
图:唐山市民点蜡烛寄托哀思 中新社
据新华社报道,唐山震后10天,采出了第一车“抗震煤”;震后20天,造出了第一台机车;震后28天,炼出了第一炉钢;震后1年,被国外认为至少20年才能复产的开滦煤矿全面恢复生产;震后2年,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基本达到震前水平;至1986年,唐山经济恢复建设基本完成,这些都是14万名解放军、5万名官员、工程技术医务人员、10多万建筑工人的心血和汗水。
凭藉煤铁资源、区位优势与雄厚的工业底子,唐山的震后复苏与经济腾飞融为一体。1995年,唐山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90亿元(人民币,下同),是地震前的7.4倍,跨入了中国内地经济发展较快城市行列;到2005年时,唐山市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均居河北省第一位,2008年生产总值突破3560亿元,跻身GDP三千亿俱乐部。“工业大城”成为唐山在中国经济发展大棋局中的定位。
随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开始谋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走到不惑之年的新唐山因为老化的产业结构重新经历“地震”,也再次开始在“地震”中探索新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