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习近平指出,强国必须强军,而军强才能国安\新华社
大公网10月22日讯 综合新华社、中新社报道: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21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他并强调,国家要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因为强国必须强军,而军强才能国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出席了大会。
大会上午10时开始,全体起立,高唱国歌。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代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向领导红军创造这一历史伟业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向当年支援红军长征的各族人民特别是各革命根据地人民,向所有健在的红军老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他提议全体为在长征途中和在各地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默哀。
在京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以及中央军委委员都出席了大会。
提高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
习近平在讲话时强调,在新的长征路上,要坚持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深入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而矢志奋斗。”习近平说。
习近平首先强调四个“不放松”,指出:
要扭住政治建军不放松,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永葆军队性质、宗旨、本色。
要扭住改革强军不放松,坚定不移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要扭住依法治军不放松,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实现治军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
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
要扭住备战打仗不放松,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标准,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加快提升打赢信息化战争能力。
习近平强调,要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更好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要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要加强国际军事安全合作,积极履行同中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更大贡献。
关于强军,习近平还指出,全军要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担负起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重大责任。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奋斗。“长征胜利启示我们:人民有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
“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我们要团结带领全体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习近平强调。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习近平告诫全党,这个道理必须牢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
每一代人都要走好长征路
图:习近平强调,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图为安徽合肥市小学生在校园听长征故事\中新社
习近平强调,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奋勇前进。
习近平说,今天的长征同当年的红军长征相比,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走过的新长征之路相比,虽然在环境、条件、任务、力量等方面有一些差异甚至有很大不同,但都是具有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事业。
他强调,实现伟大的理想,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进展,夺取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成效,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艰苦奋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骄傲自满、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
“长征永远在路上。”习近平强调,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相关报道】
大公网10月22日讯(记者马浩亮)1930年代,在中国各大主要报纸当中,对长征纪录最全面、评价最客观、影响最重大的,非《大公报》莫属。《大公报》记者范长江是公开如实报道长征第一人;毛泽东是在甘肃哈达铺看到《大公报》有关陕北红军的报道,才决定将长征落脚点放到陕北。
范长江1935年加入《大公报》,他向报社总经理胡政之提出,计划到西部考察,得到支持。
范长江的西北行历时十个多月,行程达一万两千公里。在途中,范长江一直关注红军长征的动向。
在发表于1935年11月26日的《从瑞金到陕边:一个流浪青年的自述》一文中。范长江通过一名红军战士之口,首次勾勒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全部过程。他另一篇题为《在陕北甘东边境上》的文章,对陕甘根据地做了首次报道。
范长江后来在自述中提及:“在国民党的统治区中,在合法出版的报纸书籍中,公开称红军,对剿匪加引号,而且用文字公开透露出红军是北上抗日,并不是流寇,我是第一人。”
张闻天夫人刘英曾回忆:“1935年9月,红军长征到达甘肃的哈达铺,在当地邮局得到不少报纸,主要是七八月间的天津《大公报》。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人翻阅这些报纸,得知陕北有苏区根据地……长征以来,中央一直想找到一个落脚点,创立新的根据地……现在,就决定到陕北落脚了。”
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方汉奇曾说,毛泽东就是在哈达铺看到《大公报》,才决定去陕北。
二万五千里长征
图:1935年5月29日,红一军团第二师在四川泸定桥打了一场经典之战:飞夺泸定桥\新华社
1936年10月22日,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历时两年的长征胜利结束。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江西瑞金)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一方面军被迫转移。起初称为“突围”、“西进”等。同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在莫斯科最早使用“长征”概念。1935年2月红军总政治部首次把转移称为“长征”。
常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主要指红一方面军。他们从瑞金出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巧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与陕甘红军会师,大多数中共领导人都随红一军长征。
实际上,除红一方面军,还有三支队伍参加长征,包括鄂豫陕根据地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各路红军长征转辗14个省,30万红军经过长征,只有约3万人幸存。(大公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