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图片来自网络) 2006年7月份,我们班近20人相聚沈阳,共同庆祝大学毕业20周年,其中有十几人因故未到,这些人中有的是一直联系不上,有的是工作档次安排不开。我们最想见的同学之一就是读大学时我们班的团支部书记王重光,但来聚会的同学谁都不知道他的联系电话和现在的工作地址,非常地遗憾。 1986年7月...
(图片来自网络)
2006年7月份,我们班近20人相聚沈阳,共同庆祝大学毕业20周年,其中有十几人因故未到,这些人中有的是一直联系不上,有的是工作档次安排不开。我们最想见的同学之一就是读大学时我们班的团支部书记王重光,但来聚会的同学谁都不知道他的联系电话和现在的工作地址,非常地遗憾。
1986年7月毕业时,重光兄弟被分配到本溪钢铁公司第一轧钢厂,后来过几年听说调到了沈阳某单位,再后来又听说他回到了老家——长春市,这20多年具体他在干什么工作、生活的如何我们谁都说不清楚。
不过自1986年毕业后,我有幸在北京和他有一次邂逅。
(图片来自网络)
那是1988年的4月,我正在清华大学参加一个“全国特种铸造学习班”学习,由于学习时间比较长,故此课余没事时到各处转一转,毕竟也是第一次来首都,总想把北京的名胜古迹都转到。
5月份的一天,我正在前门大街直行,当时的北京亦是树枝茂盛,春风袭人的时节,我的心情也是特别好,走着走着,猛一抬头,看见对面走来一个带宽边眼镜的学生,随着距离的拉近,我觉得这个人咋这么面熟啊!
突然我想起来了,这不是我的同学重光老弟吗?!
此时,他也看见了我,两眼紧盯着我看,但是我俩都未敢认对方。
此刻我俩擦肩而过,我们同时回头望着对方,眼看着距离来开七、八米了,我想,算了吧!也许认错人了,哪有那么巧啊?在北京的大街上还能遇上他乡的同学?可我不死心,还是忍不住叫了一声他的名字,听见我喊他,他急快的跑了回来,站在我的面前叫了一声“刘兄,真的是你啊”!
就这样,毕业两年后,两个远隔几千里的同学在首都的大街上奇迹般的相遇了,让我俩兴奋至极,这也许是上苍的安排吧!
两年多的离别,两年多的思绪,倾诉不尽的同学情,道不完的兄弟意,在北京的一个小酒馆里我和他端起酒杯对饮。人生曲曲折折水,世事更更迭迭山,我俩要说的话真的是太多、太多... ...
毕业两年了,在北京邂逅是我俩人生路上的一大幸事,但从他的言语中我知道他不安于现在的工作,也不想在本溪久居,总想回长春。他家在长春,父亲是长春市一个部队的正团职干部,母亲是营级干部,工作都很忙,没人照顾他们,所以他很苦恼,他家的条件很优越,所以心情郁闷的他在工作之余经常和女孩子一起泡在酒馆和咖啡馆。
看着他的这种状态,我又能说什么呢?也只能劝几句而已,就说,一切都会好的,“面包会有的”。其实当时我的状态比他差多了,苦于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差距太大,我自己都劝不好自己,又怎么能劝好别人呢?
一晃事情过去二十年多了,每当想起那次邂逅,内心总有一种冲动的感觉,但冲动过后却是长长的叹息!不知何年何月能再次相见。
重光兄弟,咱俩还会邂逅吗?!
作者:刘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