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慧:胸有诗书气自华
法制传播网综合讯(张雷/文)中国的诗词歌赋和笔墨丹青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而且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因此,古代的诗人作家,也大多是丹青的高手,他们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笔墨丹青相结合,创造了中国文人画的辉煌。在当今文坛上,也有许多书画艺术名家,延续着文人书画的血脉,中国当代名家艺术研究院院长、知名书画家王光慧先生以他丰富的文学修养、独特的文化视角,融汇到笔墨中,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书画作品,给我们展现出一个绚烂的艺术世界。 王光慧1970年8月出生于山东省滕州市,自小就做着文学的梦,出版过散文小说作品集《我们这个年龄》,在《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半月谈》、《中国社会报》等全国300多家报刊发表过散文、诗歌、小说等艺术作品,并多次在全国获得征文一等奖。
王光慧的国画道路源于十多年前的一个书画笔会活动,他认识了许多当地著名的书画家,被他们精湛的艺术作品所折服,并开始下定决心要学习绘画艺术。他自幼就喜欢书法,虽然他没有成为一名书法名家,但是,这些传统文化的修养,为他以后书画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在当地书画家王兆祥等老师的指导下,从被称为“四君子”的梅兰竹菊学起的,他买了本郑板桥画集,不断的推敲和练习,他买来了霍春阳、徐湛等名家绘画的碟片进行观看,领悟其中的奥秘。滕州有一位毛竹作品出名的画家,自己琢磨了一套创作毛竹的技巧,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得金奖,但是他为人低调,不愿意宣传自己。王光慧托关系和他联系,以求画为由,邀请他到家中画画,观看他的创作,并暗中对着他的作品进行临摹。后来,这位画家看到王光慧的作品,十分的感动,就主动找到光慧,对他的作品进行传授和指导,使光慧的作品得到很大的进步。
为了扩大交流,认识更多的名家,王光慧利用曾经办过文学报纸的优势,就和北京的一家报社系,无偿的帮助他们策划和组织出版了《中国名家艺术》专版,为全国近200位艺术家发表了作品。2014年4月,他又申请成立了中国当代名家艺术研究院,著名书法家梅丽琼题写了院名;《山东邮电报》有个《集藏天下》周刊,王光慧和他们联合出版《中国当代名家艺术研究院作品选》20多期,有了这个交流的平台,王光慧扩大了自己的交流范围,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原外交部文化参赞、著名书法家袁维学先生、中央党校博士生导师、书法家郭德宏先生、中央美院教授崔石玉、杨珺先生等名家都给予了他很多的指导和关怀。齐派传人、人称“中原虾王”的著名书画家张增荣先生,还亲自来到滕州,向王光慧传授画龙虾的艺术,指导他的创作,使他的艺术水平得到了提高。
王光慧是一位作家,他从传统文化的绘画中汲取了许多的营养,他创作的许多文学中中也都有画的影子,他也是位画家,他的许多绘画作品里面也蕴含着他的深厚的文化背景。水墨是艺术家的语言,艺术家通过水与墨的融合,彰显了自己高超的艺术水准,展现自己的内心境界。王光慧的作品以水墨竹子和水墨龙虾见长,他们既有传统文化的沉稳和凝重,又有创新文化的灵动,展现出内心深处的淡雅、清新、自然的人生风格。他的作品《竹报三多》(斗方)用笔干净利索,墨色浓淡相宜,色调明快分明,把毛竹的挺拔、傲然和新竹的泼辣、蓬勃的朝气表达得淋漓尽致,带给我们一个祥和、温馨和平安的艺术境界。他以龙虾为主体的“中国龙”系列作品,用清水和淡墨入画,龙体晶莹剔透,形态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用夸张的手法画出的虾须,给人以飘逸灵动的感觉,他用焦墨画钳,赋予中国龙以力量和霸气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