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
2002年夏天,我携女儿至沪上体验大都市的风情。在苏州河畔,我们邂逅了一位老同盟——我不便说出他的尊姓大名,这对他的后人不利。
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中午,我和女儿上街购物,路过苏州河上的一座桥,看到桥头堆有大量的旧书籍,少说也有几千册吧。出于好奇,我们过去看个究竟。一个戴眼镜的老妪,大汗淋漓地翻检堆积如山的报刊书籍,淘自己喜欢的书。另有一个看不出年龄的男人,大约是这堆书的买主兼司机。他一边往车子上搬书,一边逡巡来来往往的人。他觊觎多几个像老妪和我们这样的人,这样就可以立即将收罗来的书籍翻几番地赚到自己的腰包里。
我问,多少钱一本?
他狡黠地端详着我,然后说,大书一块钱一本,小的五毛。心想,怎么这么便宜。看来它们是被当作废纸收来的,几分钱一斤,最贵也莫过于一毛。
我们窝在书山中,由着自己的喜好,很快挑选了几十本,其中包括1930年代出版的《无机化学教程》一套,延安整风时期的材料汇编等。大多数书上都戳有“某某同盟会”的印章,有的还有那位老同盟的私人签名。这些书籍,应该是非常珍贵的,不知道他的后人怎么当作废纸给贱卖了。
女儿说,爸爸,这么多书我们怎么带回家——总不能背着书满街跑吧?
此时,我才想起自己是个外省人。只好精中选粹,粹中淘金了。最后被我们带回安徽的只有六本,当然包括非常珍贵的《延安整风材料汇编》。而那套本想带回家赠给池州师专的《无机化学教程》,只好忍痛舍弃,有如战争紧急状态下,部队不得不扔下辎重。
10多年过去了,这几本书和其他数千册书籍,跟随我搬了几次家。特别是2010年校园拆迁时,它们差一点被我遗弃。最后,我强忍着心中的愤懑,携带所有的书籍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逃离校园。这些流浪的书籍,大部分被我带到租居处,还有一些书籍不得不存放在学校的男生公寓里。一晃就是5整年,所有的书籍都蒙上了厚厚的尘埃。好在从沪上带回家的几本书被装在纸袋里,几乎是一尘不染的。我知道那些早在岁月里吃尽苦头的书籍,已经经不起折腾了。
现在,我已经回迁原址,那些陪伴我无数个日日夜夜的书籍们,又跟随我回到故地。它们不仅没有减少或缺胳膊少腿,反而增添了新的兄弟姐妹——不仅有新近出版的书籍,还有一些是我从旧书市上淘得的,譬如学校图书馆在拆迁中,绝大部分书籍被人偷偷地卖了,我就在废旧书市上花钱回收了几十本。面对这些失而复得的书籍,我非但不兴奋,反而感到心肌绞痛。
在流浪的书籍里,还有几本汪亦伦老先生读过的书。这些楚辞汉赋及其研究方面的书籍,是老先生故去后,他儿子赠与我的。这让我非常感动,如获至宝。
面对崭新的书房和书橱,我感慨万千。我和我的书籍,终于有了自己的归宿。安之则居,居之则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