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在不断“生长”,为了更优美的环境、更舒适的居住体验,市民常常要忍受建设治理中的“阵痛”。但是,这些“阵痛”是完全无法避免的吗?
黑臭河道治理、雨污分流、环境综合整治……今年南京大大小小的建设治理项目并不少。不过,不少市民却不像以往那样感觉强烈,因为自身生活和交通出行受到的影响不像过去那么大了,既然“无感”,也就不存在“阵痛”;而在不知不觉中发现家门口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这样的体验无疑更令人欣喜。
从大开挖、开大刀,到微更新、微创手术,施工方式的改变,源自于治理理念的革新。一方面,当城市由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更加注重品质提升和功能塑造,更加注重精致与精细。另一方面,既然所有的建设治理都以百姓需求为导向,以幸福感与获得感为评价标准,那么过程就和结果一样重要,不能为了“便民”而“扰民”。
精细化的微创施工,拉长了工期,降低了效率,看起来似乎亏了;但实质上,降低的只是建设方的“效率”,相比以往大兴土木造成的影响,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反而提高了。这些绣花般的细微功夫,恰恰体现出城市建设治理的大局观。大处着眼,小处落实,才能最大限度纾解城建带来的“阵痛”;以小见大,积小成大,城市的“生长”才是有机的,可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