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是之、蓝天野、朱旭、濮存昕、宋丹丹、何冰、徐帆、冯远征……在这些耳熟能详的实力派艺术家们背后都有一个身份——人艺艺术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别看主业是演出话剧的,可书画也是非常兴盛的一项内容。“自己特别的喜欢书画就专心做下去,像我们在人艺拍戏的时候有这么一个传统……我们都有这种不服输的牛劲,到哪里都一样!”北京人艺的老演员尹文珍(尹文珍介绍)如是说。
人艺表演学习 爱上书画
“我们人艺书画笔会用的那么大的印泥盒是朱旭老师一个人做的,你能想象么?自己调印泥……”她兴奋的一边用手比划着印泥盒的大小,一边和记者描述着和老一辈艺术家们在一起如何研究舞美设计,布置舞台的场景。
尹文珍,北京人艺退休演员。1972年,她凭借自己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学习并从事表演工作,一干就是36年。每每看到朱旭、于是之、蓝天野等艺术家们在一起研究书法绘画,为舞台绘画布景、设计说明书,写草书,画大幅的梅花、荷花、老鹰等书画作品的时候,她就抑制不住对书画的喜爱,默默地站在旁边看着他们运笔写字作画。十年的笔耕不辍,使她对书法、绘画早已由热爱转变到痴迷。
“我特别喜欢书画。记的上学的时候,到清华大学去看大字报,站在那里不是看正文,却看人家那字,觉得人家那字写的是真好!绝对的站在那里看半天。”现在,尹老师谈起当时的情形,还激动不已。但在当时,文化大革命这个特殊的时期,对于热爱书画艺术的尹文珍来说,不只是工作忙没时间练习这么简单。作为“四旧”中的书法、绘画是要摒弃的,尹文珍只得将书画的喜爱埋藏在心中,暗下决心将来一旦有机会,自己也要练习书法、绘画。
文革后,她抑制不住内心对书法的热爱,看到好的书法字帖就买,看到自己喜欢的好字就练,甚至一度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
网络穿越古今 遍临名家
“在我们人艺,我们长年都有书法和绘画小组,每星期都会举办书画交流活动。有时候活动时,金雅琴发现今天来的人怎么那么少呀,朱旭怎么没来呀?就给朱旭打电话。一会儿,朱旭就在那儿坐着呢,郑榕在那儿坐着呢,都是大名家。蓝天野也是。都没时间呀,没有时间也要拿来作品,挂在那里,参加交流。人艺就是有这么一个氛围。”
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尹文珍对于书画更加的热爱。然而,在人艺每天繁忙的演出排练任务下,要想专心练习书法、绘画肯定是不可能的,但她始终没有放弃这个梦想。2003年,人艺组织了一场抗击“非典”征稿活动,作为活动负责人之一的尹文珍开始从网上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稿件。
“网络这东西比现实来的快呀!书法绘画作品也可以搜到,在书店找不到的书也可以在这里找到,上面还有视频教学。”她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不断地搜索着名人字帖、画作。这可弥补了她由于工作不能够经常出去看展览,参加各种书画活动的缺憾。从此,尹文珍如同入魔一般,只要有时间都要“泡”在网上,搜索、学习。一次偶然查阅,董其昌奇宕潇洒的草书字体——映入眼帘。开朗乐观的尹文珍一下子爱上了他的草书。那奔放的字体,行云流水般的线条,凤舞龙翔的力度展现在她的面前,仿佛看到董其昌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这不正适合我写吗!正是我的性格,就练它了。”从那时起,尹文珍有了练习的目标。不仅如此,她还经常搜寻全国各地的书画艺术展。就这样,她一边上网搜集名人字画,一边和金雅琴、朱旭、蓝天野等人艺名家讨论技法,交流心得。
“大家看到我的字,都认为是男的写的,我想这可能和性格有关,字如其人吗。像写楷书可能就不适合我。绘画这块,我喜欢小写意,这也可能表现出了我作为女人,温柔细腻的另一面。”尹文珍和其他书画家一样也爱梅、兰、竹、菊四君子,也更爱用它们作为自己的绘画内容。尤其是兰花和梅花,它们坚强、大气、脱俗、淡雅、含蓄的品格也正如尹文珍的性格一样。2011年初,尹文珍正式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退休,到北京画院进修的梦想也终于可以实现了。系统学习中,她用自己原有的功底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很快,她的书法、绘画水平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尹文珍凭借着对书画的热爱和不断地探索和坚持,最终,她的小写意兰花、梅花和草书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肯定和褒奖。书画之门正在向她打开,书画之路正在她的脚下延伸到更远的地方。
快乐时光教学 乐在其中
“我做自己喜欢的书画,没时间去多想退休后无事可做的痛苦,现在社区的老年人那么需要学习传统文化,我为他们做些事是应该的,因为我深知他们渴望学习的那种迫切感觉。尽管是纯义务的,我也付出了很多,在授课过程中也遇到了好多困难,但想到能影响身边更多的人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我觉得值!再怎么难我也乐意教下去。”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当引导牌出现的时候,全世界震撼了:毛笔所书写的各国的名字一下子让世界发出了惊呼!随后展现的毛笔、卷轴、昆曲……“那场景,太让我激动了!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力量啊!”全世界在一霎那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力量,尹文珍也不例外。在2010年,她参加了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的“海峡两岸文字艺术节暨汉字笔会”。在活动现场,每位艺术家都用毛笔给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写了一封信,书信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寄发。提及此事,尹文珍至今仍感触颇深:“现在的年轻人用电脑打字的多了,不用说毛笔字了,钢笔字也写不好。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唤醒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吧。”从那以后,尹文珍就将目光聚集到如何传授中国传统文化上了。
退休后的尹文珍,马上答应了东直门街道办事处举办的国画大课堂的授课任务。早在两年前“快乐时光”俱东部的刘斌就找过她,想聘请她作为绘画老师,可那个时候没有退休,抽不出时间,现在可以为居民教授国画,书法了。别小看社区,参加的居民可以影响到家人的喜好,那家里人都喜欢上了书画,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就会一代代地影响下去。
“我也没想那么多就答应了,谁知道啊,比我想的要难多了!”学画的居民平均年龄为65岁,没有接触过书画的居多。面对书画知识为“零”的老龄学员,尹文珍想尽了办法,要让他们听得懂,记得牢,用的住。
从笔墨纸砚的购买开始,为了让学员的钱用的值,她和老伴俩人经常自掏腰包从东跑到西“货比三家”再确定购买。每次买完的东西,都要给学员报费用清单。当居民们拿到材料的时候,他们都说物有所值!“他们信任我,我不能辜负他们,累点没什么。”尹文珍笑着说。
“我教课是纯义务的。上课的时候可以和他们交流,也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更是一种精神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是什么都代替不了的!”尹文珍自豪地说。刚刚开课的时候,尹文珍就发现居民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人连握笔、侧锋这些简单的知识都不知道,尤其是接受能力稍弱的老年人。如何将他们的认知度提高到一个水平线上,是让人棘手的事情。
“老人的记忆力不好,常常指点一次以后过十几分钟就又忘了,有的时候一个知识点要重复上十几次。一堂课下来,30多人,说的我嗓子特别干。看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我就要坚持下去。”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尹文珍每次教学都不厌其烦的重复上节课的内容,还针对不同水平的老人进行着一对一的指导。下课后经常给学生们“开小灶”。几堂课下来,学员们喜欢和温柔耐心的尹老师交流书画经验。通过不断地教授、指点、讲解,学员们的绘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看到他们有了这么大的进步,我特高兴,还有小朋友跟着奶奶爷爷来学习,我付出的这么多,值!”尹文珍欣慰的说。
“我将来想在书法绘画上做到‘诗、书、画、印’全面发展,自己不仅可以创作作品,还可以题诗、落款再盖上自刻的印章……这样的感觉真是不错。另外,我还要用行草写几幅长篇的作品,比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争取形成自己的风格。还要在半年内让我的每一个老学生们都能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尹文珍描述着她的书画和教学之路的未来之路,也真心的祝愿她能达成自己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