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书画 >

湖光悦鸟性 花香湿人衣—记中国工笔画名家陈学霖

来源: 中国国际新闻台 发布时间:2017-03-22

陈学霖近照

陈学霖,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书画师、江苏省华侨书画院常务理事、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扬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扬州市江都政协委员、扬州市江都华侨书画院院长、扬州市江都华侨书画研究会会长,现居北京。

陈学霖作品欣赏


陈学霖是喝着运河水长大,从扬州走向北京的画家。在绵延千里的京杭大运河中,扬州是最具运河气质的城市。她有着南方的婉约,兼备北方的雄浑,精致典雅,开放包容,是富有诗情画意的文化名城。在2500年历史长河中,出现过众多文人画家,诗人杜牧与扬州结缘较深,”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叫吹箫’’空灵飘逸,风华绝代。古代扬州既是”腰缠十万贯,寄鹤下扬州’’的销金天堂,也是”湖光悦鸟性,花香湿人衣’’的绘画创作佳处。扬州有风景秀丽的瘦西湖和佛教人文之地平山堂,而给这座古城带来真正意义上”画魂’’和山水情怀的,是明末清初大画家石涛。他和扬州有着不解之缘,先后三次来扬,晚年定居、卒于扬州。石涛是能与当时占据画坛领袖地位的京城”四王’’、常州恽南田抗衡的一代画坛宗师,对后世画坛影响力极大。《石涛画语录》至今还是许多中国画家学习研究的教材。

 

陈学霖作品欣赏

 

他的“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等艺术主张为扬州八怪画家群的出现作了理论准备。扬州八怪是他艺术主张的践行者和发扬光大者。民国海上画派吴昌硕、任伯年等诸家、当代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魏紫熙、喻继高等绘画大师都深受石涛和扬州八怪影响。石涛和扬州八怪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一座山峰,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彩重墨的一页。

陈学霖作品欣赏

沐浴着唐宋诗词的风雨,在明清绘画艺术熏陶下,当代扬州画家人才辈出,有的留在扬州继承传统绘画艺术,有的挟艺北上闯荡京城,颇有当年扬州八怪的遗风。我认识的众多扬州画家中,陈学霖无疑是中青年画家中的佼佼者,也是北漂较为成功的画家。论其画,主攻花鸟,擅长工笔,也精于写意花鸟、山水、人物,格调清醇,妙趣天成,雅俗共赏;论其书,以宋微宗的‘‘瘦金体’’见长,柔中见刚,字如其人,有的款识有魏碑、篆书之笔意。十多年北漂人生,他苦心钻研,不断求教,原先传统绘画艺术之根,不断地嬗变重生,迎来了一个个花落花开的艺术春天。从2001年至今,他在武警部队有幸领略了启功、沈鹏、刘炳森等当代书画泰斗的风采。启老为他第一本画册《陈学霖画集》题了词。并得到俞致贞、刘力上、谷扬丰、郭汝愚等绘画大师指导,画意得以锤炼提升,走向成熟精准,走向空灵曼妙。

陈学霖作品欣赏

陈学霖绘画艺术道路走到今天,对他绘画风格形成和改变影响最大的是当代杰出画家喻继高和郭汝愚。喻继高是以傅抱石为首的“新金陵画派”八家之一,其工笔重彩花鸟画繁盛充盈、典雅秀丽、光彩照人、泱泱大度,是当代工笔花鸟画大家。郭汝愚是画、书、诗、论样样俱佳的当代少有的杰出画家。

陈学霖作品欣赏

他笔下的花鸟画在传统程式化基础上更注重写意精神,呈现出“固本尚新,大道圆通”的大家境界。陈学霖是江苏扬州人,自幼迷恋丹青,喜欢信手涂鸦,显示出良好的艺术天赋。在家境困难情况下,他考取扬州工艺美校,工作后他在家乡做过设计员、美工、也承揽过装饰工程(其间曾去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国画院进修)有过风光,也有过落寞。陈学霖最早临摹的是宋元工笔花鸟画,学习的是当代南派陈之佛一路。在南艺深造期间,师法当代工笔花鸟画大家喻继高,而喻继高的工笔也是师承宋元、陈之佛风格,从这个角度来讲,他们的工笔画乃是一脉相承,是师生关系。他记得喻老在授课时讲过“做人要像画工笔,老老实实,脚踏实地,一丝不苟”。

陈学霖作品欣赏

宋代的工笔重彩花鸟画达到了中国绘画的巅峰,而喻继高的工笔重彩画是集传统工笔画之大成,并赋予了时代的笔墨和精神气度,是当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画家。

陈学霖作品欣赏

曾有人这样说“只有中国的工笔重彩画才能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作品相媲美”。工笔重彩花鸟画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画种,在当今盛世必定会迎来新辉煌。
众所周知,山水画讲究气势,花鸟画重视情趣。花鸟虫鱼都有其自然天趣,陈学霖多年来重视写生,培养生活观察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力,能精准地描写客观对象。他曾五赴洛阳六上黄山,也曾到云南、西安、庐山、桂林、长江三峡等地考察,留下近千份写生稿。

陈学霖作品欣赏

他不少创作灵感都来自写生。有次骑车路过荷塘观荷,创作了《清趣》,有次回家途中遇雨,观察到两只水鸟在芦苇下躲雨的情景,画出了《雨中即景》······他画工笔画底稿时总是反复斟酌,不断修改润色,直到满意为止。他的工笔画源于传统,构图巧妙,结构严谨,艳而不俗。在南艺深造后,画技有了质的飞跃,除了能状物,而且能传神、既给形又抒情,既定实而又写意,达到了“得心应手,意到笔随”的高级阶段。这个时期他有多件作品在国内各级重要展赛中屡次获奖,1992年——1996年他创作的工笔画《松龄鹤寿》中堂,《花鸟四条屏》、《喜上眉梢》等作品,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续四年出版发行年画、挂历。清代画家方薰说:“作画必先立意,已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又说“笔墨之妙,画者意中妙也,故古人作画,意在笔先”。“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的形象才是诗意形象。工笔画最高境界是诗意境界。虽然那些年他工作忙碌,应酬繁多,疏远了画笔,但他深知要做个优秀画家,除了具备高超的笔墨技法,还须有浓厚的画外功夫。不管再忙再累,他都会忙里偷闲或临睡前读些唐宋诗词,练上几笔书法,培养自己文学修养和画外功夫。努力追求“画中有诗”的绘画意境。

陈学霖作品欣赏

天有不测风云,当陈学霖事业火红之时,遭遇意外挫折,人生跌入低谷。他感到天道无常,商海沉浮。在前途迷茫,生活窘迫之际,是好友的金玉良言点醒了这个梦中人。他意识到自己太性情,不适合做经营,决心效仿扬州八怪,立志将绘画作为终身职业和一生追求。这对当时没有多大名气的陈学霖来说,谈何容易,又何其艰难?职业画家在起步时大都会向市场作过妥协。为了生计,别人需要什么,他就画什么,画到买家满意为止。工笔、写意、山水、花鸟、人物、油画、水粉画,他都拿得起,放得下,算得上是个杂家。他的小写意花鸟受扬州八怪、王雪涛和孙其峰影响较大,用笔松秀,墨色相间,清新雅丽,大写意花鸟笔法放纵,惜墨如金,有八大、青藤之风。

他的山水画吸收了石涛、张大千、傅抱石等山水画大师的技法,或高古萧散、或水墨淋漓、或清隽洒脱。他喜欢当代人物画名家贺成、王野翔的人物画;油画学的是南艺教授沈行工、冯健亲的风格。那几年他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做起了画坛苦行僧,靠着勤奋刻苦,硬是画了“铺天盖地”的画,画笔换了一支又一支,大有“秃笔成冢”的气势。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的绘画进步很快,逐步能适应各种市场需求。凭着精湛的技艺,谦和的为人打开了市场销路,生活有了很大好转。蹉跎,回首来路,他不胜感激,“是生存逼着我画画,是市场迫使我去钻研各路画派,那段炼狱般的超强度训练造就了我的创作实力”。

孟子曰:“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摆脱生活困境,实现华丽转身的陈学霖并没有沉湎于声色犬马,而是有了更高的艺术追求,在离开校园多年后,他带着自己绘画作品,去恩师喻继高家请教。喻老感动于这个学生绘画才气和执着精神,对他作品给予了肯定,并指点迷津,就这样,陈学霖孤身一人来到北京,成为北漂一族。作为北漂画家,每天都面临着巨大生存压力。我曾做过短暂北漂,深知北漂人心中承载的极大压力,因此对每个北漂人都心存敬意。

初到北京时,他白天像个高速旋转的陀螺,不停地去看画展,寻找应聘信息,努力抓住每个机会推销自我,夜晚则在出租屋内挥笔作画,激发灵感。就这样日复一日,过着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生活,他愈发思念家乡和亲人。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一个偶然机会使他成为部队签约画家,总算有了暂时栖息的创作环境。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创作了多幅高水准的中国画,被悬挂在一些重要的办公接待场所。

无论在家乡还是在北京,陈学霖最初都是凭借清雅明丽、雍荣华贵、雅俗共赏的工笔画出名。工笔花鸟画形式美主要通过构图、造型、设色来体现,而构图则又是形式的总体布局。处理复杂的构图要讲究疏密的变化,主要讲究聚与散的对比。
古人讲‘‘疏可走马,密不容针’’。有疏密聚散画面才有节奏。要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求统一。达到‘‘夺造化之妙’’,使整个画面形成统一、完整有节奏而均衡完美的整体。南齐谢赫“绘画六法”中讲到“随类赋色”,而在工笔画中,其重要性更是不言则喻。

牡丹,月季,梅,兰,竹,菊,锦鸡,白鹤······凡生活中常见的花鸟题材,都会在他笔下得到体现。他擅长用花青墨,在画锦鸡时,上大红色之前,会用花青墨打底,这样出来的红色会,“薄中见厚”、“艳而不俗”,增加了画面色彩的柔和性,突出了美感,他在画白鹤时,则用纸的本色加白粉渲染,然后再加上花青墨,这样会丰富色彩和层次。古人说:“行者形体也,神者神彩也”。形无神也不活,神无形也不存,绘画的最高要求是,形神兼备,工笔画要画的有神采,作者不仅要掌握工笔画表现技巧,还必须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达到如此境界。

天道酬勤,十多年来,他游艺京都,遍访名家,绘画艺术有了脱胎换骨,化蛹成蝶的飞跃,也许是同乡缘故,刘力上大师曾指点他说,“工笔画中鸟的羽毛、绒毛不要画得像盔甲,要画得蓬松,这样才生活化,才脱离匠气······”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从此,他更注意观察大自然中花鸟鱼虫的生活状态和自然习性,走遍了北方名山大川,足迹遍布大漠塞外,积累了山水的豪情,日月的写照,来自巴山蜀水的当代杰出画家郭汝愚的综合艺术修养,及独树一帜的工笔写意精神,加深了他对传统工笔画的理解,也让他迷恋上了中国写意画的神韵,对他后来画风的改变有着极大的启迪。

中国画的造型,是通过用线来表现物象,落实意象的。中国画线条则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他是画家情感的表达。不同线条体现出被刻画对象的不同质感、美感、节奏和韵味。他认识到,以线立形,取神得形,以形达意,正确处理好三者关系,是把握中国工笔写意精神的关键所在。这也是郭汝愚大师绘画的高明之处。陈学霖很重视线条的训练,而国画中的线条是以书法线条形式出现的,因此,他一直坚持练习书法、行,草,篆、隶、魏碑都有不同程度的涉足,因此他画中的线条呈现出多样化的个性情感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中国画很重视立意,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立意的高低决定着画的品位高低。在这方面他对众多名家名画的立意、构图、位置经营都进行了认真研习解读,慢慢地悟出了一些门道。

立意上追求新奇,讲究匠心独运,构图上,注重起承转合,位置经营上时出新意,别开生面。中国“绘画六法”中首法是气韵生动。我理解的气韵生动既画要有神韵,神代表了物象的生命力,而神隐形而存,以形传神,而“以神取形”则是一种更高的写意境界。

石涛说过,“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生活是笔墨、色彩与新技法产生的基础,学养是提炼与发掘其美感的前提。郭汝愚深厚渊博的学识修养,卓而不群的艺术风采,看似自由随性,实则高妙绝伦的用笔方法,对陈学霖也产生了非凡的影响,他开始追求一种更具独立精神,更有人格魅力,更为浪漫传神的写意画的境界,以线造型构成了,中国写意人物画的形式特征,笔墨是写意人物画形式特征的灵魂,笔主气以主骨,墨主韵以传神。强调意在笔先,落笔成形,以形写神。写意人物画的笔墨,除表现人物的形、神、意、境之外,还要有笔墨情趣,清代恽寿平言道:“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潇洒风流谓之韵,尽变穷奇谓之趣。”十多年的北漂岁月,陈学霖不停的参悟画道,尽情的遨游艺海,上下求索,忍受着十怀胎的阵痛,上演着凤凰涅磐的重生,最终迎来了他两鬓的白发,也迎来了他绘画艺术新的生命。

他的写意花鸟画,在经过了“废纸三千”的磨练后,掌握了高超的技法,有了刚柔相济的笔力,有了墨色变化的韵味,有了浓淡飞白的自然组合,耐看而有趣,达到为花传情,为鸟传神的艺术境界,他的山水画有了雄浑宕荡的气势,有了高古旷达的情怀,有了隽永飘逸的意境,形成了兼具南秀北雄的风格,做到了“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笔下的人物画,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达到了“形、神、意、味”俱佳的精妙境界,他的作品也得到更多人的欣赏,被一些国内重要机构和国际友人收藏。一颗漂泊多年的心终于有了停靠的港湾,他在中国最大的画家村北京宋庄定居了。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在陈学霖作品中,最简单的一花一草,都是高境界的营造,融入了他的思想和情怀,显露其谦和的性格及人格修养。齐白石说中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花鸟画不能单看其春荣夏茂,秋凋冬残的表面现象,更要看其深层次的含义和文化内涵。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画家的艺术情操,常识修养,生活阅历都会在其作品中反映出来。他是一位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的画家。“秀润、沉郁、冲虚、清雅”成了他绘画艺术的基调,表现了他绘画艺术的品位和精神意蕴。畅怀抒情,清新典雅,高远淡泊,禅机意境,含不尽之意溢出画外。是他留给我的总体印象。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陈学霖一直追求绘画艺术的真善美,追求人格化的精神写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名家绘画精髓的融合和中国画诗意意境的创造,工笔画技法中程式化和个性化的妙用,构图和经营位置上的技巧,不同色彩的自然搭配,墨色的和谐共存等带给我们新的绘画思考。他的花鸟画是传统花鸟画在传承中有了新发展,是对其他绘画艺术和技法的兼容,有的画作表现出江南文化的温婉和灵秀,饱含浪漫的抒情和浓郁的诗意,有的画作沉郁顿挫,富有跃动的音乐节奏之美。在对客观物象的表达和把握上有着高度的灵动性和自由性,呈现出个性化的情绪表达和诗意处理。

他笔下的花鸟世界,呈现了人格化的精神追求,是一个灵魂净化的过程,他的山水画意境高远,将我们从浮躁喧嚣的现实世界,带入一个远离红尘,沉静如水,荡涤心灵的世外桃源。有的作品呈现高古的气息,似乎让我们从中领悟出生命中潜伏的某种禅机和意蕴;有的作品呈现出一种灵山秀水的唯美诗意境界。这是现实世界中人们对美的天性追求,还是对自然山水的无限眷恋。他的人物画造型准确,人物关系生动,线条极富变化,其艺术概括力和表现力令人叹为观止,看得出他是个富有激情和创新意识的实力派画家,呈现的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当今时代的笔墨技法和精神气度,是站在当代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对中国画的审视和把握。

千淘万洒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经历漫长的艺术之旅后,陈学霖步入了绘画艺术创作的一个黄金时期。他像候鸟一样穿梭于南北,往返于扬州北京,汲取着天地日月之精华。春天的扬州,湖光照人影,花香湿人衣。秋天的北京,香山叠翠,枫叶红遍。这是自然之美对他绘画艺术的侵染熏陶。

南北文化、中西艺术、古今绘画在他心底不停的碰撞,催生出一朵朵绚丽的艺术浪花,融合成一道奔流不息的溪流,将我们带入一个清澈明净的心灵栖息的美妙世界,这是他独到的人生经历展示的艺术魅力。作为职业画家,有时需要戴着面具做人,试想这世上有几人不是这?其实他是个率真和充满童趣的人,我和他交往多年,与其说他是个画家,不如说他是个可亲可敬的兄长,风趣幽默的知己。他在那些曾帮助过他的朋友面前表现的较为谦卑,有求必应。因为他有良知,因为他懂得感恩,也许正是那段不堪回首的痛苦岁月,才让他时时不忘奋进,时刻提醒自己低调做人。这是他可贵的人生品德,也是他积累的,宝贵财富。

现在他留在北京的时间长了,回家乡的时间少了,作为朋友,我能理解,因为那里是他奋斗的舞台,是他走向成功的福地。我希望他能做北京扬州两地绘画交流的艺术使者,将美丽的扬州推向世界,同时将北京的山水情怀,当代绘画艺术的前沿动态及时介绍给家乡。

因为这里是他绘画艺术之源,是他梦想腾飞的起点,人生有界艺术无崖,最后衷心祝愿他绘画之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从成功走向辉煌。

文/许文华

    书画

    弦歌不绝 国土重光——“七七事变

    资讯排行

    1. 新闻现场·台湾:左右夹击!警方封路抓毒贩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6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