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 > 教育资讯 >

扎根山区的安康特岗教师:李秋

来源: 中国国际新闻台 发布时间:2015-11-06
    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记者 顾宝军 通讯员 王典根 唐纪创报道“假如我能活到七十岁,我愿用我生命的七分之一来做一名志愿者。”人生就是这样巧合,李秋在渭南师范学院宿舍里听到的央广新闻毕业宣传语,竟是她梦想的起航,更是她毕业以后,成为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沈坝镇元丰小学一名特岗教师的誓言。
这份誓言,李秋已经坚持五年了。她先后获得“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沈坝镇最美乡村教师”、“安康市乡村好教师”、“优秀五四青年”称号;当地父老乡亲们也送给她“娃娃教师”、“爱心代表”和“公益老师”等等好听的名字。
   李秋自小孤独地生活在秦巴山区,属于典型的留守儿童。2010年9月,她在陕西省人事考试网看到特岗教师招聘,不假思索地报考安康市汉滨区最偏远的沈坝镇元丰小学。她从西安乘车到安康,再从安康城区到学校,至少要乘坐公交车、火车、汽车、班车、面包车、摩托车,先后倒车六次才能到达元潭,然后步行一小段泥土路,才能到达简陋的学校宿舍。她每次从城里带到学校的青菜,都变成了“黄菜”,甚至更多的时候就拿方便面充饥。
   李秋同高年级学生一般高,长着一对可爱的娃娃脸、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她是老师,更像是姐姐。山里没有理发店,有些孩子的头发长过耳背,她便拿小剪刀给女生剪刘海、修发梢,给男生把头发剪短些。有一次,剪得过于短了,学生还没有进教室,自己先不好意思地笑了。
   李秋从第一次站在三尺讲台开始,便注定将和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相依相伴了。她把母亲在书店里买的两张挂图分别贴在教室最显眼的地方,白天教学生学习拼音、识字、画画;周六周日深入农村家访、给学生补课。她在沈坝镇听到最温暖的话,就是家长和学生叫她“李老师好!”那种感觉就像是头上顶着太阳的光芒,而那种炙热的温度却时刻提醒她:“我需要更加努力地教书育人!”同时,对她而言,似乎每堂课都很短暂,每次家访都很急促,转瞬而逝。曾记得五年级的学生和她开了一个快乐的玩笑,他们没等上课铃声响就坐在教室里,刚好学校停电,她以为迟到了,急匆匆地推开教室门,一大束山花掉落在她的头上,全班齐声道:“李老师,您辛苦了!”她顿时幸福的眼泪,温润了脸颊。

   李秋的父母都在西安打工,她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弟弟。虽然伴有留守儿童的孤独,却就读在西安市华山中学、安康市汉滨高级中学、渭南师范学院等条件较好的学校,从没有感受过山里孩子把“转笔器”当成一种奢侈品。
    李秋在元丰小学才深刻地体会到,边远山区上学的确很苦。一把小刀,一支快攥不住的铅笔,和凹凸不平的课桌,似乎就是山区学校的全部。有一节拼音课,一年级的孩子在削铅笔时把手划伤,鲜血直流,她一边给孩子包扎,一边心里疼惜。那个周末,她便萌生了给学买一些转笔器的想法。她在秦巴市场一问,都二十多块钱一个。当时她的工资是半年一发,生活费有时都问朋友借。随即,她联系安康市义工联,幸运的是筹集到了35个转笔器。她带着一箱沉甸甸的宝贝,中午出发,倒了好几趟车,直到下午五六点才回到学校。她在小河边,把存有笔屑的转笔器一个个擦干净。第二天到教室,孩子们看着从来没有见过的转笔器,兴奋极了。从此,班上孩子的小手再也不被划伤,很多学生当面叫她“李老师”,私下叫她“李姐姐”。
   家访路上,当月亮透过小树林,照在小河边的时候,她只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深一脚浅一脚踩着山路。有些地方,那种空旷的鸟兽叫声,吓得她毛骨悚然。她只能给朋友打电话壮胆,却感觉身后有一条黑绿的毒蛇跟着;她给在东北当兵的老公打电话,却泪水一个劲地掉下,40分钟的山路,感觉像走了一年。
   还有一次家访,小勤的妈妈留她住下,她婉言拒绝了。因为第二天有课,怕耽误,而且会给学生家里增添麻烦,于是执意回学校。有时候,年迈的留守老人打着火把送她很远很远。她担心学生的爷爷奶奶走路不便,就让老人站在山顶梁冒、房前屋后,在空旷山谷与她对话,让“李秋”的回声伴着她回到学校。

   梦想有时候很远,收获却很温暖。李秋就有这样一种极为单纯而坚定的信念,支持她将青春升华。
    李秋是汉滨区最年轻的人大代表,从最初联系安康义工联在元丰小学建立春雨图书室开始,便把公益活动当成履职的最大使命,把爱心募捐当成青春最高的事业。她通过家访,为学校22名家庭贫困的学生,争取社会助学金共14100元;她利用朋友圈联系爱心资助8600元;她依靠沈坝镇在贫困学生进行的“作业本计划”,收集资料271份,发放作业本爱心助学金18900元。据不完统计,她联系爱心人士、公益组织、慈善机构在元丰小学进行捐资助学达10次以上,为学校募集20000元硬化操场,为学校联系爱心企业捐赠新图书200余册和学习用具、体育用品等共计万余件,并前往最偏远的张四营教学点为学生捐助书包图书等公益活动数次。她与安康义工联为一名家庭特困的学生筹得资助款7200元;先后两次带领十二名特困学生、单亲孩子、孤儿参加 “山里孩子看古都”活动,为孩子完成一次次“旅行”的梦想。
  李秋正是源源不断的爱心付出,让她更有责任与担当,并为公益事业坚守梦想。这种坚守绝非偶然,她在西安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当过实习记者;在渭南电视台《教育在线》栏目实习,当过记者编导,独立完成有关聋哑儿童的专题片《我们的希望》、《花开的声音》等;她在大学期间参加“益暖中华”谷歌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为全国高校志愿者;也曾在安康广播电台实习,当过新闻记者。特别是她自2011年11月当选汉滨区第十七届人大代表以来,积极履行代表职责,提交建议和议案共6件,涉及沈坝镇元丰小学寄宿楼的兴建,元丰小学、洛河小学通校路的硬化,沈涧路的加宽提升,以及沈坝镇卫生室的改建,落实特岗教师的山区交通补助等,现已基本解决落实。
一个人,一处风景,拾一抹秋凉温婉;一首诗,一颗素心,收一份年华温暖;一缕清风,一支瘦笔,圆一方孩童梦想。李秋说:“我所做的微不足道,但山里的孩子却很需要。虽然支教路上的曲折坎坷,但这种有梦想的希望,再苦再累都是一种幸福。更何况,我在山里守望着留守儿童的未来,孩子们在山里陪伴着我的梦想花开。”

    教育资讯

    厦门大学聘请余清楚为新闻传播学院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