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工作到位了,公众掌握了一定科普知识,自然会做出科学的判断,只有这样,各种“鬼故事”才不会吓到人,才不会影响百姓正常生活,更不会阻碍社会前进的步伐
今年两会上,一位从事核电工作的政协委员接受采访时讲到,自己小时候特别害怕鬼,听大人讲故事,有时听到鬼故事后吓得不敢睡觉。随着年龄增长,学习了科学知识,知道这世上根本没有鬼,便再也不害怕了。
这位委员说,5年前的日本福岛核事故曾在我国引发了大规模抢购碘盐风波。当时超市的盐被抢购一空,碘盐价格一涨再涨。为何会产生这场风波?关键在于公众没及时掌握有关核电和核辐射的知识,不科学的传言、谣言就像“鬼故事”般大肆流传。令人遗憾的是,这场核事故阴影至今对我国核电发展仍然产生着不利影响,一些核电站在选址、建设过程中遇到不同程度的阻力。看来,应当进一步加强核电科普,提升公众对核电的认知水平,营造核电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加速改善我国能源结构。
其实,生活中类似例子比比皆是。香蕉致癌事件导致蕉农损失上亿元,柑橘大食蝇事件导致橘农损失7亿多元,“樱桃生虫”传言导致樱桃批发价格一度从每公斤20元左右下跌至8元。为何这些事件犹如“鬼故事”般迅速传播并造成恐慌?很重要的原因,还是公众未能有效获取相关的科学知识。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科普工作。2002年,我国在世界上出台了首部《科普法》,之后又制定并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有力推动了我国科普工作进展。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去年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6.2%,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圆满完成了“十二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5%的目标任务。
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差距:一些地方科普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形成;科普设施、队伍、经费等资源不足;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力度不够、质量不高;公民提升自身科学素质的积极性尚未得到充分调动。一些地方甚至认为科普既不像招商引资来得快,又不如重大工程有显示度,所以不够重视。一旦发生应急事件,临时抱佛脚去搞应急科普,效果却很不理想。
从太空探索到全球气候变化,从食品安全到合理用药,从云计算到电子商务……科学已渗透到衣食住行用的方方面面。事实证明,掌握一定科学知识,不仅能在日常生活中游刃有余,也能在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面前从容应对。
调查结果中,还能看到我国公民支持科技事业发展并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充满期望,对科普工作有着强烈需求。超过80%的公民赞成“现代科学技术将给我们的后代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科学技术使我们的生活更健康、更便捷、更舒适”的看法;超过75%的公民赞成“尽管不能马上产生效益,但是基础科学的研究是必要的,政府应该支持”和“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将有助于治疗艾滋病和癌症等疾病”的看法。
科普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常抓不懈。科普工作到位了,公众掌握了一定科普知识,自然会做出科学的判断,只有这样,各种“鬼故事”才不会吓到人,才不会影响百姓正常生活,更不会阻碍社会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