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21日电 (记者蒋波)为纪念中国电影110周年,新中国电影教育65周年,北京电影学院迎来 了建校65周年校庆。栉风酾雨,守护弦歌不辍;薪火相传,迎来春华秋实。纪念北京电影学院建校65周年,是中国电影人的盛会,更是所有电影教育工作者的节日。10月19日下午,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副校长俞剑红、校友导演陈大明做客人民网娱乐频道“明星面对面”,畅谈北京电影学院建校65周年校庆盛况,向老一辈电影人致敬的同时,也畅想了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北影65周年校庆 谢飞张艺谋获颁特殊贡献奖
主持人:我们刚刚说到10月17号,大家通过媒体的报道也知道当天盛况,来了很多的校友,尤其是一些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能叫出名字的校友。我们首先还是请三位跟我们分享一下当天的情况,你们的一些感受。
侯光明:当天晚上,大家关心到的实际上是我们中国电影110周年以及新中国电影教育65周年的纪念大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是新中国唯一的一所电影教育院校,当然现在的统计,开展电影教育专业的有700多所,因为社会需求大,影视产业发展好。
我们的设计是小规模、高水平,能够有实效、促发展。现在看来,基本达到这个目标。之所以所谓的盛况空前,大家比较关注,我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首先是中国近十几年来,我们影视产业大发展,去年10月15号习总书记作了重要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又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发展形势很好。再加上今年又是这样隆重的纪念日子,校友们,还有有关部门和上级领导都非常支持。回来的校友不分高低贵贱,都是校友,有些在社会上知名度更高一些,有些不那么高。这一次我们突出是进行了一个梳理,比如新中国以来一万两千多部电影,大概九千多部电影是电影学院的师生或者我们的校友主创的。
我们这次增加了一个表彰晚会,表彰的对象不是明星,而是表彰默默无闻的,比如说历史上原子弹爆炸的时候记录现场的摄影师等等,有些都已经白发苍苍,有些需要拄着拐棍才能到来的时候,我们以最高礼节表彰这些校友,无名英雄。对国家有那么大贡献的人,老泪横流在台上,就是这样的感觉,是很打动人心的。当然更多的校友,好多年不见,这样的聚会难得,一个班一个班地走红地毯,让我们也非常感慨,也是一种对大家的激励,也是让我们更加有文化的自信。
北京电影学院尊师重道 在这里明星只是学生
主持人:侯书记从总体上给我们介绍了那一天的盛况,包括取得的一些成绩。俞校长您的感受和侯书记是不是有一些不同?
俞剑红:电影学院确实是我们国家电影人才培养的摇篮,无论是导、表、摄等各个行业,专业化的人才,我们学校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师资队伍,我们培养了比如说大家耳熟能详的比如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比如第四代像谢飞等,第五代像张艺谋、陈凯歌、顾长卫,第六代的王小帅、娄烨、贾樟柯,大明其实也是第六代。还有新生代有一批,像后面的宁浩、滕华涛,一批的,确实是他们扛起中国电影创作,他们是脊梁,也扛起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这是导演的角度。
表演系、表演学院也培养了一批表演艺术家,早的像李扬、陈强,后来到唐国强、宋春丽,现在的黄晓明、赵薇、杨幂,确实有一批,这些人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还有一些比如说著名的摄影师、著名的录音师、美术师。还有电影也从事业到产业,产业这一块,其实包括电影学院管理系,也成立了管理学院,培养了像博纳的于冬等一批电影的企业家、制片人、出品人。电影学院尊师重道、薪火相传的传统,每一个学生对于母校的感情都非常深。这就是为什么17号真是星光灿烂、星光熠熠,整个娱乐圈的半壁江山都到电影学院来了。
主持人:刚刚大明导演把自己划为海归派,这次归来之后有什么感觉?
陈大明:我的感受和两位领导是不一样的,我是电影学院毕业后留校当老师,后来出国留学。这次我是提前,实际上我本来是去布拉格看景拍电影,为了校庆推迟了时间,我觉得这么重大的活动必须得参加。一是能见到众多的同学和老师,很多老教师拄着拐杖出现,我看到真是要掉泪。现在看我的老师的老师,我学生的老师的老师,好几代人出现在那么重大的庆典上。而且赵薇、黄晓明这些明星全出现了,但是到了电影学院,他们不是明星,是学生。大家在这个气氛当中特别融洽,你感觉到摇篮是什么,我们所有电影的知识,都在电影学院成长起来的。我觉得非常自豪。
侯光明教授:北京电影学院培养人才的奥秘
主持人:北京电影学院65年培养了几万名电影工作者,获得了中外多个奖项,这个里面培养人才的奥秘在什么地方呢?
侯光明:实际上电影学院的成立是1950年,但是在它成立之前,我们国家的电影诞生之后,就陆陆续续开始开展电影教育了。1978年以后,78班应运而生,在当时改革开放,改革发展时期,我们开始向西方学习,有更广阔的视野。特别是十八大,也可以说是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后,我们这几年又迈出新的步伐,适应新的需要。
如果说有什么经验?第一条,因为国家重视,人民寄予厚望。第二,我们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和风格,在向苏联学习,后来改革开放以后向海外学习的同时,逐渐开始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办学模式。现在我们提要有中国气派,中国模式。
这个过程中,第一条我认为我们有八大优势,第一个大的优势就是教研创三位一体,我们这个大学和其他大学有所不同,我们是教学、研究、创作不分家的。我们的老师基本都有创作,让他去创作片子,很多知名导演实际上是学校的老师,我们的学生在校期间都要拍作业,毕业的时候要拿自己的片子,我们叫联合作业,各个专业的学生在一起做。这很重要,每年我们有几十部,研究生毕业现在也有长片,教研创三位一体是我们一个重要特色。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个文化的特色。我们一个学生到学校来学习,是学知识的,是学经验的,但是,还不仅是知识和经验,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师生的师承关系,前辈、后辈、同学,各系之间的交往、交流,就使得他可能按照自己的梦想就走得进程更快,使得他在外面可能去学习要若干年,甚至于一生才能学到东西,在这儿可能有几年就能悟到。
引领中国电影教育的发展方向 文化自觉一点一滴做起
主持人:65周年对北京电影学院可能是一个新的起点,现在中国电影五年之内的发展非常快,而且有其他的很多高校也在奋起直追,我们有没有需要变化的地方呢?
侯光明: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个动态的,它本身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调整模式。所以学校提出来“5+1”的战略,“5+1”战略,第一条就是学科拓展与质量提升,特别是现在我们提倡艺术和技术的融合,这是我们要努力做的一件事。所以我们把声音,把录音系改成了声音学院,内涵丰富了,增加了电影音乐,不光是录音。
一部片子,你要一个理由,给人一个在电视上和在网络上感受不到的震撼,这个震撼就是视听的震撼。再一个,电影产业它的前端是文创,后端是市场,管理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这两年,搞了商学院计划,和复旦大学签协议,共办影视EMBA,培养制片人。这是一个融合,我们注重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在管理上,技术与管理融合,单科指向的多科性大学。
第二个很重要的方向,我们要国际资源、国内资源的结合。我们的本科生其中有10%左右的学生争取能在四年期间到国外学习半年到一年的机会,刚才说到了,我们最近在做中小学电影节,为什么要做?我们这次办的有评论中小学的微电影,有中小学最喜爱的,学生最喜爱的,三亿人口。这样的任务,一个是素质教育,他们将来不一定干电影。第二个是观众培养,现在我们的电影之所以有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实际上不光是电影人,电影人的创作水平要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也要提高。
我们电影学院提出办学方针是“两领、双为”。“两领”是引领中国电影教育的发展方向,引领中国电影文化的发展方向。“双为”是为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优秀作品的需求做贡献,还有一个就是为观众提高观赏水平。这是我们的文化自觉,我们努力做,一点一滴做起。
青年电影制片厂厂长俞剑红:学院派作品也是一个标杆
主持人:说到青年电影制片厂,青年电影制片厂是北京电影学院一个重要的影片生产机构,俞教授能不能给我们简单做一个介绍。
俞剑红:刚才侯书记说到电影学院是中国电影人才培养的摇篮,但是另一方面北京电影学院还有青年电影制片厂,青年电影制片厂是我们国家学院派电影创作的主流阵地,学院派典型的青年电影制片厂,以前是16家故事片厂,生产了100多部电影,以纪实唯美的创作 风格,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情怀,拍了下从《邻居》、《本命年》、《青春记》、《秋菊打官司》等一百多部作品,我们国家的电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院派作品也是一个标杆。实际上它奠定了中国电影独特的地位,还兼有培养新人,就是扶持新人的责任。
主持人:也是电影学院的一些师生创作实践的主要阵地。电影制片厂怎么发挥它的教育优势?
俞剑红:我们的发展思路叫做育大师、著大作、拍大片,盖大楼、养打戏。其中拍大片是青影厂的主要责任和使命。
我们电影学院的作品,以前比较注重艺术品质,这个是众所周知,但是我们现在说,我们的作品要融思想性、文化性、艺术性和商业性一体的叫好又叫座的作品。说的是要拍有温度有力量的作品。所以,我们青影厂的发展思路是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打造团队、服务教学、做好做强。我们现在首先第一个整合校内的资源,校内有很多优秀的老师,也是电影行业创作的主力军、生力军,文学系比如曹小平、徐小路、黄丹、林峰,摄影系有王静、吕伟,表演系有徐静蕾、张慧。
第二我们打造资本,对学校来说,资本这一块原来是薄弱环节,但是我们现在也是要进入基金的时代,很多资本想和学校合作,我们和深创投和中广文艺成立几个亿的创作基金,来支撑青影厂的创作。打开一个技术高地。我们现在注重和好莱坞的合作,还有我们打造运营空间,这种建设实际上是围绕拓展青影厂实现可持续的快速发展,真正能够拍出观众喜欢的新学院派的文化大片。
还有一个,我们可能要拍文化名人,比如老舍,我们想拍文化名人系列,这是中国精神的体现。习主席文艺座谈会上讲的东西,创作要体现出来。我们的目标实际上是电影学院要有这种责任和使命感,我们的创作保证艺术品质的前提下,要为弘扬当下的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发展,以及当下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国文化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家用影像真正用电影,不是说纯粹是概念化的宣传,让他们在感动中,关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这种家族人生观的升华、提炼,这是我们电影学院的责任,也是电影学院制片人的责任。
侯光明教授:打造既叫好又叫座的电影,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中有一句话,要使我国好的作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侯书记您是怎么理解的?
侯光明:评论文艺作品或者电影作品,是有若干个标准的。大家说的价值标准,比如思想性的问题,艺术标准,还有一个商业标准,当然现在提出发展那么快,还有一个技术标准。各个标准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标准都评分很高,这是对导演,对编剧,对整个剧组的一个考验。
客观上,电影与生俱来就有一个教化的作用,电影工作者一定要有一个心灵的坚守,要为社会提供正能量。就需要刚才我们讲到的,这是电影人的一个需求,像习主席说的那样,不能盲目崇拜市场,不能光市场好了就好。
确实现在我们粉丝电影有一些存在着电影本身结构不严谨、不够专业等等,所以,得到了很多文艺批评家的诟病。怎么办呢?刚才我讲到了,我们需要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慢慢提升。我相信将来都会发展变好。我们讲,打造新学院派电影,这方面做起来还是有难度的,但是我们力求咬紧牙关,打造既叫好又叫座的电影,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主持人:刚刚侯书记讲这个叫新学院派,俞厂长您对这个新学院派电影创作有着什么样的理解呢?
俞剑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当下特别是要拍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人民是我们需要创作的一个方向,中国精神是重视文艺的灵魂。
说的通俗一点,要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就是这种情结、情怀。再通俗一点叫叫好又叫座,再通俗一点好故事好电影。中国电影的市场越来越成熟,还是要懂电影、了解电影、知道电影创作规律的人,主宰或者主导这个电影创作,最后要回到这样一个基本面上来,所以我们说新学派的作品。这也是电影学院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我们不可能人云亦云,我们不可能完全是讽刺电影。我们要提升观众的观影品质的水平,这就是我们的一个责任。我们也很有决心,中国电影快速发展,中国电影实现从大国到强国进程中,我们肯定能够打造出新学院派的灿烂的明天。
陈大明导演:中美电影区别会变小、教育产业优势分析
主持人:接下来请问大明导演,您在美国十多年的事业的铺垫,现在又回到国内在做一些电影的制作,这中间中美的电影教育上面,您自己有什么样的体会?
陈大明:中国的电影学院和美国的电影学院最大的不同,我觉得中国电影学院培养的要偏重于人文和美学的培养,美国电影学院偏向于技术上的培养,就是教你写剧本,怎么样写,三场戏怎么写,导演怎么了解镜头,学表演,相对来说技术上多一点。我觉得这也是很多电影学院的特色,它注重于人文和美学的培养,电影学院老师当年教美学的非常多,很多的老师是教美学的,艺术这种修养的培养,毕竟我们还是在这方面,相对来说美国学电影的年纪偏大一点,中国人偏年轻一点,直接从高中就到了电影学院,电影学院头两年更多的重视,尤其头一年更重视美学。这一点是不同的。他们主要是你来学就学纯技术,我给你设备,你去拍电影,老师给你去具体地教你怎么样去拍,你学这个制片的,要了解怎么样融资,怎么样去买剧本,什么样的题材是好的,分得比较细。
主持人:从国际化的角度来看,怎么看待您的母校这么多年发展的状况?
陈大明:现在电影学院和过去不太一样,过去偏向于理论比较多一点,现在更多的是偏向市场,因为你必须得了解市场,电影是给市场拍的,给观众拍的,这两者实际上是一个结合,商业、艺术、文学各方面之间的结合,刚才说到青影厂,我为什么要为青影厂拍电影,就是走的这个路线,学院派,为什么叫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你就要有一些艺术的气质在里面,你的电影就要有一个艺术的心。当然我们的外表是商业的电影,这里面包括美国的独立电影,奥斯卡的独立电影都具备这种特性。就是我这个商业电影,我是给观众看的,但是我有一颗艺术的心,有一个艺术的气质在里面。
主持人:中美电影之间的区别是挺大的。
陈大明:我觉得这个区别会越来越小,因为电影是世界共有的,美国电影很难说它是美国电影还是什么电影。很多的东欧的导演、斗争导演都去美国发展,包括美国的黑色电影,早期的黑色电影,实际上是从德国表现主义里面诞生出来的,都是一些欧洲的导演,二战期间逃到了美国,在美国拍的电影,很难说美国就是好莱坞,中国的东西好他就拿走,像《功夫熊猫》,这个编剧的妻子是中国人,他就有很多的中国的元素,而且我们电影学院毕业的。
主持人:我们看到现在市场上有一种现象,一些票房黑马它的电影制作谈不上叫精良,但是它可能有一些吸引观众噱头,包括大量的粉丝的拥堵,您怎样评价这个现象?
陈大明:因为电影是给观众看的,替观众拍的。中国的商业电影是近几年才开始发展。这是必然要走的一条路。肯定会有一些滥竽充数的电影充斥在里面。但是我觉得这个情况会改变,最近的一些片子,包括一些赚钱的片子,至少回归到商业电影的类型里面了,
而且最近的电影,包括口碑不错的电影,超越了那些口碑不怎么好的电影,这说明什么?说明观众逐渐在成长,原来中国的市场,要考虑一下中国电影都是拍艺术片为主的,拿了奖,大多数导演不在乎观众,在乎的是能否得奖,现在这些导演,大家更在乎的是如何在中国市场上取得好的成绩,所以,现在这个电影是一个很正常的过程,随着二三线城市的开放,尤其90后他们的成长,影响了我们今后的票房。我觉得现在90后偏向于独立思考的比较多一点,现在的年轻人相对来说有挑剔性比较强一点,他有自己追求的电影。不管粉丝电影还是什么样的电影,都是这种电影的经历的一个过程,但是我相信,以后的电影,我就希望观众比较挑剔一点,欣赏的水平高一点,有自己的独立的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