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娱乐 > 滚动 >

张天甫:把家乡的东西唱好这是我们的责任

来源: 中国国际新闻台 发布时间:2015-12-04

 撰稿记者  沈参  陈韵骄

 

    一直以来,在音乐界,“湘音”总是抹不去的一环,以李谷一、宋祖英为代表的湖南民歌女歌手,占据了民歌的半壁江山,因此有人戏称,“爱吃辣椒的湘军唱响了中国乐坛”。相对于“辣妹子”们的辉煌,男歌手似乎寥寥无几。这也让男高音歌唱家张天甫的出现,受到了不少的关注。

 

  最近著名湘籍男高音歌唱家张天甫回长沙接受了记者专访。出生怀化的张天甫,1992年就离开湖南去北京求学,不过他的音乐里却总是充满了湖南元素。从交响乐、西洋歌剧到中国民歌,虽然这位国家交响乐团歌唱家的音乐领域在不断拓展,却坚守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张天甫说,“社会很浮躁,但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坚持,不能顺着这股潮流走。”

 

    

 

  文化氛围

  长沙应该要有五六个音乐厅,经常做演出

 

  记者:湖南出过不少女歌手,业界有说法说占了半壁江山。但男歌手似乎挺少,这是为什么?

 

  张天甫:不止半壁,简直是大半部分都是出自湖南,这跟语言还有声音结构有关系,湖南女孩长得漂亮,声音比较细小,管子(指咽腔管道)短小、高亮,特别适合唱民歌。像东北的姑娘声音就比较厚,可能就不适合,福建、广东一带方言比较严重,发音也会有些问题,所以湖南在这方面就是得天独厚。另外是有很好的平台,最早的像李谷一出来之后,带动了一批民歌手,有前辈的支持、栽培就很容易出许许多多的女高音歌唱家了。

 

  男歌手是因为比较难培养,尤其是男高音,培养男高音是各个声部里最难的,在国外形容男高音像在走钢丝。因为音区很高,是非自然声区,没有长时间的训练是很难出来的,可能要十多年,很多人基本上就是知难而退了。

 

  记者:感觉在湖南民歌包括交响乐歌剧都比较少,您怎么看?

 

  张天甫:宣传得不够,也没有太多的平台,我们上世纪90年代去深圳演出,当时深圳还被称作“文化沙漠”,我们随便唱一首歌他们都觉得很好,因为他们没有这些东西。但是他们一直在做,现在深圳有很多很好的音乐厅,每年都有全世界很多艺术家来这里演出。

 

  长沙还没有很好的剧场、音乐厅,这是难以想象的,是一种差距。长沙应该要有五六个音乐厅经常演,经常演票价就不会很高,让普通老百姓偶尔去尝试着听一下,感觉不错的话,下一场他就可能还会来。

 

  另一个是湖南还没有形成特别好的文化氛围,我当时在长沙开音乐会,认识的人都来找我说,“你要来搞演出,能不能给我送几张票?”大家还都不愿意拿钱去看演出,没有把它当作一个文化消费,觉得这个不值得花钱,说明大家认识还没达到。所以后来我坚决不赠票,全部卖票。因为这是我艺术价值的体现,我的艺术水准一定是有标准的,不能太低。

 

    

 

  湖南元素

  把家乡的东西唱好这是我们的责任

 

  记者:之前回湖南举办音乐会,感受如何?

 

  张天甫:2012年来长沙开了第一场个人独唱音乐会,那是第一次正式回湖南做自己的音乐会。当时文化公司的人就有点担心,你又没有话筒,又没有扩音器,就一个钢琴自个唱——因为我们唱美声的就讲究不用电声嘛。他们担心观众坐不坐得住,因为长沙的艺术氛围没有北京这么好,会不会半场就走了很多人。当时是有点忐忑的,没想到那场演出很好,下半场没有一个人走,一直都是满当当的。

 

  记者:您的不少歌里也有很多湖南元素,像《龙腾序》《湘江北去》。

 

  张天甫:我1992年离开长沙,算是第一代北漂吧。离开家乡北上,也是一种湘江北去,所以当时我音乐会名字叫“湘江北去”。坚持湖南元素是应该的,因为这是你生长的地方,也更加有情感,这些都会变成音乐里的养分。而且岁数越大情感越深,回来走一走看一看,觉得一切都挺美好。作为一个艺术家都有这样的情感和责任,把家乡的东西唱好,本土的就是世界的。我们去世界各地也会唱我们的作品,我在北京也会唱《湘江北去》。

 

    

 

  民歌寂寞

  现在真正的艺术没有太多的平台

 

  记者:之前是唱交响乐和西洋歌剧,后来又关注民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张天甫:我最开始去北京是在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的确是西洋音乐、歌剧为主,唱了很多国外的歌剧,意大利语、俄语、法语……2002年,法国巴黎歌剧院的艺术总监给我们排练,听我演唱后邀请我去法国,吸引力确实很大。但当时一想,过去就是全部唱外国歌剧,因为语言的隔阂在,总觉得隔了一层,没有那种母语表达情感的自然,所以当时就没去。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其实唱过不少中国歌曲,我很喜欢这些,中国民歌更接近一点更亲切一点。我觉得一个歌唱家不能把自己局限于某一个领域,只能唱什么样的,要把自己的路子打开一点。

 

  记者:近两年各类音乐类节目很多,但像民歌、交响乐关注度很低,您怎么看?

 

  张天甫:的确是很安静,因为现在怎么说呢,经济效益或者商业在作怪吧。宣传炒作成了出名或者获得关注度的唯一途径,现在真正的艺术没有太多的平台宣传和推广,反而是一些比较哗众取宠的获得关注;有很高艺术修养的东西没有关注度了,相反,一定要有反差你才能红。比如一个农民或者菜市场阿姨会唱几首歌,大家会关注,因为农民和歌唱家反差很大,但其实他可能过去就是学这个专业的。其实不应该是这样的,艺术它不应该是这样虚幻的炒作,一定要有好的能力,大家就去音乐厅直接唱,直接用艺术水准说话。

 

  记者:但也有很多人一听到交响乐、歌剧或民歌,就说太高端了。

 

  张天甫:其实不是接受不了,而是没有这个环境,没有这样的平台。因为现在接触得太少了,电视或者大众媒体都是娱乐的流行的东西。如果有更多的高雅音乐在电视里经常放,音乐厅里经常有这样的音乐,大家接触多了会慢慢喜欢的,因为对艺术的认识都有一个过程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会《三字经》《论语》、就会数学物理化学等等。而且有些音乐你无需特别懂,像我们去听意大利歌剧,语言我们也不懂,但是有场景有人物有语气的表达,就能理解它。

 

  记者:也有不少民歌歌手转向通俗,像龚琳娜,还有刚刚过世的姚贝娜。

 

  张天甫:龚琳娜我很早之前看过她的演出,现场清唱,唱得特别好,当时我真的就落泪了;姚贝娜的父亲是我师兄,她的嗓音条件很好,业内也很认可。可是过去龚琳娜没有太高知名度,唱了这么多年,反而可能还不如在选秀节目里唱那么受关注,这不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其实我觉得挺悲哀,这可能是社会媒介宣传的认知不同。通俗歌曲也有很多唱得很好的,艺术性很好,声音很好,但是有些明星没有艺术性,浮夸的,宣传还很多,这是一种社会怪现象。

 

  记者:你会为这种现状郁闷或者不平吗?

 

  张天甫:我是觉得很可惜很遗憾,我不郁闷,我对出名没有太多欲望,其实有时候我们是甘于寂寞的,社会比较浮躁,一定不能顺着这股潮流走,如果像我这样的人都浮躁起来了,那就不一样了。我们希望能够引导孩子们来音乐厅听听,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艺术。

 

  反对假唱

  缺乏现场情感表达,欺骗观众又毁歌手

 

  记者:其实现在还有一个很严重的现象就是假唱,您有遇到过吗?

 

  张天甫:有,有时候有些现场音响不过关,活动方提议说要不假唱,我说我现场唱比那个录音的更好。并不是开玩笑,我一直觉得现场的东西是录音棚没法比的,在一万人的现场唱和在10个人的现场唱,你的情感你的声音甚至你血液流动的感觉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它一定会从声音里表达出来。录音棚里的东西可能很完美,但没有现场环境的情感表达,没有亲近感,现场我想多给一点就多给一点,我想轻柔一点就轻柔一点。

 

  记者:怎么看待这种假唱横行的现象?

 

  张天甫:我觉得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也许各方面都不够负责任吧。演出举办方为了避免失误,为了不承担责任就选择让歌手假唱,而歌手可能因为状态不好,感冒了啊或者大型活动有压力会紧张,也默许这种假唱。很可惜,其实这也是在伤害歌手自己,你当歌手就应该承受这种压力。假唱久了就慢慢会丧失歌唱的机能,我觉得音乐人还是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比较好。

 
(责任编辑:顾宝军)

    滚动

    50岁翁虹晒素颜照,看起来只有20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