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娱乐 > 演出 >

昆曲《孔子之入卫铭》借故事阐述圣贤观念

来源: 京华时报 发布时间:2016-01-28

北方昆曲剧院创排的新编昆曲《孔子之入卫铭》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借入卫故事阐述孔子观念。

昆曲《孔子之入卫铭》昆曲《孔子之入卫铭》

  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消息:近日,北方昆曲剧院创排的新编昆曲《孔子之入卫铭》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该剧由曹其敬、徐春兰导演,罗周编剧,选取了孔子在卫国的经历来展现其人生际遇。其中,那段知名的“子见南子”的故事也被搬上了舞台,剧中的南子与历史记载的“美而淫”的形象不同,塑造了一个“美而智”的南子。                      

  演出

  借入卫故事阐述孔子观念

  在戏曲舞台上,与孔子有关的剧目并不多,杭州越剧院此前曾排演过一部《大道行吟》。北昆创排的《孔子之入卫铭》并没有全景呈现孔子的一生,而是对准了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卫国。编导把孔子在这个邻国小邦中的遭遇,看作其人生的一种缩影。

  全剧分为《叩苑》《见姝》《惊宴》《叹弓》四折,加上首尾的《楔子》和《余韵》总共六场戏。故事讲述了孔子率众弟子来到卫国,本想有一番作为,无奈却陷入卫灵公和儿子蒯聩争权夺利之中,这对父子的矛盾让南子也寝食难安。孔子通过《哀猿弓》的典故调和了这对父子、君臣的矛盾,不料在晚年时得知,被流放的蒯聩勾结外邦导致卫国大乱,孔子的徒弟子路也死在叛乱中。

  演出中,整个舞台空间十分写意,音乐除了使用传统昆曲里的笛、箫等乐器之外,还加入了编钟、管钟、编磬、云锣等乐器。前两场《叩苑》《见姝》通过“子见南子”的故事,引出了卫灵公和儿子的矛盾。后两场《惊宴》《叹弓》,则是孔子从中调和,阐述自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

  剧中,青年老生演员袁国良扮演孔子,这也是他从上海昆曲团调入北昆后主演的第一个大戏。他觉得,“孤独”始终伴随着孔子,这并非身边无人,而是他的思想没有被当时的人所接受。那段“谁谓山高,一屐临之。谁谓河广,一苇渡之。河广山高,胡云不忌?余心耿耿,寤寐求之”的唱词,也贯穿始终。另一位主演邵天帅是近年来崭露头角的旦角演员,她一改史书的形象,塑造了一个稳重、端庄的南子。

  编剧说

  南子的底色是位政治家

  这个戏的剧本最初发表在2015年第三期《剧本》杂志上,名为《哀猿弓》。青年编剧罗周表示,她最初写的板腔体,后来北昆想排演这部戏就重新修改了唱词。

  为何选取孔子入卫这段故事?罗周说:“从我本人的创作观来说,我不喜欢写那种从少年到老年的传记性作品,而喜欢通过截取片段架构故事。一开始写这个剧本是从行当的角度考虑,这个戏里要有女性人物。其实,‘子见南子’也是最为人熟知的故事,所以我就追溯它的脉络,发现是有戏剧性存在的。”

  剧中“南子”形象的塑造跟史书中有很大不同,也容易引起争议。罗周解释说:“我觉得南子的风流、名声不好,大多是后人给她的涂抹。作为戏剧工作者,有自己去塑造人物的权利。我心中的南子,她的底色是政治家,她在卫灵公父子的矛盾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是一个‘娇俏’充满生气的形象。”

  记者观察

  唱词洗练格局小了些

  2015年年初,就听说北方昆曲剧院要排演《孔子》,后来得知这个戏的全名叫《孔子之入卫铭》。从整场演出来看,主创们的态度是严谨的,剧中人物服饰得体,不会像电视剧中出现“穿越”现象,南子最初亮相时也十分惊艳。

  剧本是一剧之本,罗周写的唱词简洁漂亮,颇见功底。演出的前两场《叩苑》《见姝》也进行得有序得当,“子见南子”一场戏中,用红枣、黑枣来试探孔子,引出父子矛盾。不过,第三场戏随着两个丑角登场,似乎打乱了演出的节奏,随后卫灵公和儿子互敬毒酒这场戏并无太大新意,更像是“红枣、黑枣”的重复,孔子也成为了一位调解员。

  第四场戏《叹弓》是全剧的核心,承载了孔子“君臣父子”的理念。既然剧名中冠上了“孔子”的名号,观众难免会带着看孔圣人的心理走进剧场,最终看到的却是这对父子的打打杀杀,难免心理有些落差,格局也显得小了些。


    演出

    北京曲剧团开放日 观花品花花样不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