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娱乐 > 综艺 >

人民娱评:如何才能使票房天下无贼?

来源: 人民网-娱乐频道 发布时间:2016-09-19

“偷票房”,顾名思义,就是把某部影片的票房所得“偷”走,或转移到其他影片上,或揣进影院自己腰包。前者往往是发行公司与电影院相互“勾结”,共同牟利;后者则是电影院私自出售不与发行公司进行收益分成的电影票,独享其成。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的权威数据: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比2014年增长48.7%,创下“十二五”以来最高年度增幅。随着中国电影市场近年来快速发展,电影成为被资本热钱追逐的对象,偷票房盛行或者屡禁不止也是巨大利益驱使下的结果。据业内人士估计,由于违规操作手段长期存在,过去几年中,全国电影票房至少有10%被“偷走”了。按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440.69亿元计算,被“偷走”的数额一年就高达45亿元。

有人说电影院就好像是超市,电影就是货架上的商品,偷票房便是典型的监守自盗,某些电影院通过双系统、手写票、捆绑套餐、废票再用等等花样繁多的方式,以假乱真、李代桃僵。以上种种黑办法,当然算不上什么高科技,然而却能够不声不响的将票房转移、藏匿,按照不同的比例,或多或少落在电影院、或者其他电影片方的手里。

其实,偷票房在电影圈内并非新鲜事儿,也是多年存在的黑规则。影院跟片方的票房分成是不固定比例的,影院可以暗中把分账少的电影票房,转移到给自己分账多的电影票房上,以此获得更多收入。而对有些急于通过高票房来提高知名度的电影公司来说,自然明白“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的道理,不惜花重金买票房或者给影院更高的分成回报。长此以往,对行业健康发展造成很大伤害,“偷票房”已涉嫌构成不正当竞争,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及偷税漏税。虽然广电总局已经将全国各大影院的售票系统联网,但偷票房依旧屡禁不止,这也给监管层带来不小的考验。

对于电影观众来说,遇到“偷票房”是偶然事件。对于电影片方来说,即使被“偷票房”造成的损失很大,然而一一核查各种来源的 “证据”成本太高。而且,电影片方和观众的“调查”本身并没有法律效力,关键还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

偷票房为何屡禁不止?当然是违法成本太低!多年来,几乎没有听说过哪家影院、哪个电影公司为此付出过沉重代价。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曾经发出《关于加强电影市场管理规范电影票房系统使用的通知》,然而这一纸通知,还是管不住下面的黑手,追根究底,现行规范和行政措施尚不足以制裁“偷票房”行为。

再好的制度,还是需要可行的技术来实现,为什么电影票房系统不能完全彻底的实现规范化呢?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在线电影平台售出票房收入约占总票房收入的69.7%,用户在线选座购票观影习惯的养成,使得网上购票已经成为主流,影院很难再通过手改票等方式偷票房。但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还没有条件实现与全国票房系统联网,以人工售票为主的影院也为偷票房提供了操作空间。

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人工售票的传统方式基本上意义不大了,有关部门可以对尚未联网的电影院提供技术支持,要求所有电影院都采取自动售票机与APP售票的集合,入场口也实现二维码扫描的方式,从根本上杜绝“偷票房”的可能性。在源头上掐断这股潜流黑水,也让扑朔迷离的争议丧失讨论的基础,电影制片方和电影院都各自靠真本事吃饭,未来会更美好。全面实行网络售票,这一天到来之时,至少在票房上将做到天下无贼。 

 
 

    综艺

    《我是大侦探》邓伦:每次角色设定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