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娱乐 > 综艺 >

2016年台湾电影:失意的一年

来源: 中国国际新闻台 发布时间:2017-01-07

惨啰!看似度过“七年之痒”平稳期的台片,又遭受了一年轮的“挫折”。

如果说,2015年的《我的少女时代》与《刺客聂隐娘》代表着台湾电影商业与艺术双“丰收”,而2016年与之对应的青春片《六弄咖啡馆》与艺术片《再见瓦城》则代表着台湾电影票房与奖项双“失意”。

《再见瓦城》《六弄咖啡馆》

台湾电影的票房“失意”内外因皆有,巧合的是,本土票房“失意”与北上影人的亮眼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人才的外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整个金融市场的波动,大陆电影市场增长放缓,看来,经济不景气对电影界影响实为不小。传统喜剧类型片《大尾鲈鳗2》“遇冷”证明,台湾电影正是到了“起承转合”的某个阶段,下一步只能是“改进”与“上进”。惊悚类型片《楼下的房客》票房的再次突破也表明制作“高质量”类型片的重要性。惨淡的2016年里,纪录片创作者依然交出了一份相较于剧情片亮眼的成绩,金马与民歌专题纪录片继续谱写史诗影像,获得金马奖最佳纪录片的《日曜日式散步者》更是以其迥异的风格与形式成为华语电影一枝独秀。

一、台湾剧情片金马与票房双“失意”

1、金马奖:大陆电影完胜台湾电影

《一路顺风》等台片失意金马

第53届台湾金马奖颁奖典礼,被台湾观众认为是大爆冷门。因为金马奖的22个奖项,台湾电影只拿下5项(最佳男配角、最佳新导演、最佳美术设计、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最佳纪录片)。此前入围8项的大热影片《一路顺风》(钟孟宏导演),最后只摘得最佳最佳美术设计奖;而另一部被台湾观众寄予厚望的《再见瓦城》(赵德胤导演),则全数落空。由于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四项大奖全部被大陆电影及影人摘走,引发部分台湾媒体和观众不满,甚至有人在脸书上po出言论:这根本不是什么台湾电影金马奖,而是大陆电影金鸡奖。

《八月》获得金马最佳影片

自1997年台湾金马奖将奖项定位和扩展为华语影片竞赛,2003年起不再限定必须要以华语为主要发音,只要是华人地区所使用的主要语言和方言都可以报名以来,台湾本土电影在金马上的表现不再占有优势。2008年《海角七号》将台湾电影带入“后海角时代”,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都较新世纪前后有很大的提高,台湾电影重新开始在金马上展现风采,尤其2015年第52届金马奖上,台湾影片《刺客聂隐娘》、《醉.生梦死》等作品出尽风头,更是让台湾观众对本土电影在金马奖上的表现更加期待,正是这种过高的期待导致了部分观众无法接受颁奖的事实。

不可否认,大陆每年超过6、700部的电影数量必然会诞生出部分优质作品,比如53届金马获奖的《八月》、《我不是潘金莲》、《不成问题的问题》、《七月与安生》等。而金马评审能够摒弃地域偏见,正体现了金马奖的胸襟和权威,它不刻意为保障台湾人的得奖名额而缩小规模。正因为如此,使得它成为全球华人影视界的最高桂冠。

2、台片全年票房惨淡,惊悚类型片有所突破

纵观2016年整体台片票房,只有三部影片过“千万线”(新台币),一部影片过“五百万线”(新台币),其他影片都“挣扎”在“百万线”(新台币)上下,实为惨烈。

《大尾鲈鳗2》票房惨淡

开年的贺岁档,《大尾鲈鳗2》未能延续《大尾鲈鳗》4.3亿的票房神话,仅以3千万新台币“凄冷收场”。不仅“猪哥亮”喜剧遇冷,同期上的另两部本土喜剧《人生按个赞》《神厨》分别只有7百万和3百万票房。

贺岁档的“寒潮”影响着整个上半年,无论是花了大量“宣传”资本来造势的金马纪录片《我们那时此刻》,还是去年“大热”纪录片《湾生回家》导演黄铭正的商业之作《傻瓜向钱冲》,以及台湾校园青春片“鼻祖”林清介导演新片《奇幻同学会》、喜剧导演王小棣亲授弟子游坚煜执导的《黑白》,皆无一幸免于“惨市”。暑期档的《六弄咖啡馆》被认为是台湾青春类型片的又一力作,影片改编自藤井树(吴子云)的同名畅销小说,但就其票房来看,台湾观众似乎并不买账,无论口碑与票房都与《我的少女时代》《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差距甚大。

《楼下的房客》

 

《楼下的房客》有基情

淡季九月份上映的惊悚悬疑片《楼下的房客》因其噱头十足的宣传——李康生与庄凯勋的“基情戏码”,以及合格的商业制作水准,票房逆袭成为全年冠军,继去年超预期的恐怖片《红衣小女孩》之后,刷新了此类型片的票房记录,目前该片还在二轮影院上映中。年末冲刺金马奖的两部热门台片《再见瓦城》和《一路顺风》相继上映,然而,两部影片不仅失去了评委青睐,似乎也失去了台湾观众的青睐,票房均低于去年金马奖”加持“的台片《刺客聂隐娘》《百日告别》《醉生梦死》票房。

3、《死侍》春节档“碾压”三部本土片

《死侍》碾压台片

2016年春节,台湾本土电影人似乎卯足了劲,想抱团打一场贺岁片翻身仗。

于是,三部无论是风格、题材、内容,都很接近的春节档贺岁片,在2月5日(春节前三天)那天“一哄而上”。

这三部电影中,有曾经创造过惊人票房成绩的邱黎宽导演的《大尾鲈鳗》的第二部,有曾凭电影《阵头》票房破亿的冯凯导演的新作《神厨》,还有一部略弱,是教人向善的正能量喜剧片《人生按个赞》。三部电影都是明星云集的贺岁喜剧,都是用闽南语对话为主,更多以台湾中南部广大观众为定位目标的“台味”电影,方方面面都呈现出题材雷同的“撞车”之势——虽然电影上映前,《人生按个赞》的主演白冰冰,还希望三部电影一起努力,你好我好大家好,一起搅热本土电影市场。

2月9日(大年初二),漫威的限制级英雄电影《恶棍英雄:死侍》全台上映,票房好得出乎意料,第一天就以5800万新台币的惊人票房,打破台湾史上春节电影开画票房纪录,第二天该片就全台票房过亿,对三部本土台片形成“碾压”之势。为此,曾以《鸡排英雄》创下台湾春节档首个破亿本土票房纪录的叶天伦导演,在社交媒体说“三部本土片加起来还没《死侍》三分之一多,并帮三部片说了几句好话,岂料招来网友围攻,其中有网友说“台湾电影东拼西凑,难道不该自己检讨?”也是点出了关键要害问题。

2016年,台湾只有《楼下的房客》和《大尾鲈鳗2》票房过亿,其他都堪称“凄惨”。而海外电影却继续在台湾“畅行无阻”,韩国电影《釜山行》更是挤入了全年第三名,创下韩国电影在台湾的历史新高。“台味”电影或猪哥亮一人挂帅的电影的渐渐“失宠”,确实值得人深思。

4、传统喜剧片“遇冷”,青春片与治愈系电影“疲软”

自《鸡排英雄》缔造的票房神话之后,本土喜剧一直是台湾电影市场的主流,2016年”金字招牌“猪哥亮主演的《大尾鲈鳗》市场”遇冷“,暗示着台湾观众对于此类型片乏善可陈套路的倦意。

《我们全家不太熟》

除了本土喜剧,其他喜剧片也有所类型突破,带有魔幻元素的爱情喜剧片《他妈的藏宝图》,以及《宝米恰恰》导演王传宗新作《我们全家不太熟》,被认为是台版的《从天而降》,虽口碑不如前作,但影后影帝“候选人”张榕容和张书豪的表演和”颜值“可作加分,毕竟喜剧片是商业片的一大类型,无独有偶,张榕容的好友柯佳嬿也在2016年主演了喜剧《五星级鱼干女》,”鱼干女“概念借自日本,见绫濑遥主演日剧《萤之光》。

《萌学园:寻找磐古》

谈完上述喜剧片类型的改编与创新,台湾电视剧也实现了一次突破,耗资上亿的《萌学园:寻找磐古》跃上大银幕,是首部电视剧原创IP改编成电影,突破了过去囿于资金的格局局限。

说到台湾电影印象,不得不提被国内广泛讨论的重要类型——青春片,2015年就被媒体大肆宣传的《六弄咖啡馆》可谓是强势IP的青春片,但其内地的上映一波三折,票房的“扑街”情况完全可以预料到。而该片在台湾的票房也不如预期,究其原因只能是初次做导演的吴子云“功力”不够,荣膺金马最佳男配的林柏宏亮眼的表演,可能是该片唯一亮点。与青春片小清新风格相近的治愈系电影也是台湾电影稳定的产出类型,2016年台湾送去“奥斯卡”的影片《只要我长大》以及《单车天使》故事都难免”落入窠臼“,前者还是表现高山族善良与质朴、能歌善舞民风,后者则是不折不扣的环岛旅行电影,琐碎而冗长的煽情片《心灵时钟》也是如此。

二、北上影人的亮眼表现与本土坚守的杰出者

1、台湾演员在华语电影市场表现抢眼

彭于晏霸屏

当中国大陆成为两岸三地电影市场重地后,被资本和市场吸引过来的,除了导演和其他工作者外,电影明星外也正纷至沓来寻求更多的劳动机会。近些年来,台湾电影明星们也逐步将自己演艺工作重心从台湾转至内地或更大的华语市场。

2016年,台湾演员在华语电影市场表现抢眼,这当中,既有年轻偶像包括彭于晏、杨祐宁等,也有老戏骨如张国柱、金士杰等,他们以其精湛的演技提升了作品的整体水平,并带动了电影在商业上的成绩。

老戏骨金士杰

在这其中,彭于晏以六部作品(《长城》《湄公河行动》《寒战2》《危城》《我的特工爷爷》《奔爱》)交上一份最漂亮的成绩单,使他已成为华语电影市场最具有号召力的台湾明星之一。尤其是他参演的《湄公河行动》,无论是在口碑还是票房表现上,都是年度华语电影的翘楚之作;在电影《寒战2》中,彭于晏表现不俗。而另外两位演员张国柱、杨祐宁尽管戏份不多,但都为该片贡献了优质的演技,其中小生杨祐宁在地铁上的那出戏,更是展示了其惊人的演技。此外,杨祐宁还主演了中影出品的《我的战争》;男演员部分,值得一提的还有老戏骨金士杰,2016年他出演了《恶灵之门》、《女汉子真爱公式》、《摆渡人》、《冒险卧底》、《你好,疯子》等5部作品,尽管个别作品水平不高,但金士杰演技永远在线,就算他在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仅以声音出现,他所配音的灵婆也是全片最出彩的一个。

《摆渡人》张榕容

女演员部分,特别介绍的是张榕容,尽管2016年她参演作品数量不多,但在几部作品如《六弄咖啡馆》、《摆渡人》中表现得丰满动人,尤其是在张嘉佳烂片《摆渡人》中,她演技不输于金城武、梁朝伟,《毒舌电影》公众号甚至称赞她把片中毛毛这个人物演出了独有的属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灵魂。未来的张榕容发展势头喜人,即将公映的魏德圣新片以及正在拍摄的陈凯歌新片《妖猫传》皆有她主演。

2、赵德胤:年度台湾杰出电影工作者

左起柯震东、吴可熙、赵德胤

尽管在第53届金马奖上,赵德胤以第二名的票数输给冯小刚,未能拿到最佳导演,《再见瓦城》入围6项,结果全部杠龟(闽南语“赌输”的意思),失意于金马。不过,在金马颁奖典礼之前,他已摘获“年度台湾杰出电影工作者”奖项,这个荣耀应该能多少宽慰到他的失落感;而且此次金马奖的三部前导宣导片,分别由他、毕赣(《路边野餐》)、陈哲艺(《爸妈不在家》)三位新世代导演执导,证明了台湾影坛对他的高度认可;还有,12月9日,《再见瓦城》在台湾上映,目前票房已经超过366万新台币。另外,金马奖期间,他的两部纪录片《翡翠之城》、《挖玉石的人》也在光点影院、诚品电影院等戏院上映。可以这么说,2016年台湾电影是“赵德胤年”。

柯震东吴可熙重现《恋恋风尘》

赵德胤执导的金马宣传片,把最新的360度VR全景拍摄技术,用来重现侯孝贤1986年经典《恋恋风尘》的一场戏,《再见瓦城》男、女演员柯震东与吴可熙跨越时代、回到主角纯朴的生活情态,穿著制服背著书包走在回家的路上。

这部作品,有赵德胤像自己恩师侯孝贤致敬的意思,但更像是自己传奇人生的写照:16岁时他从缅甸腊戌乡下来台北求学,从此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2014年他的长片《冰毒》代表台湾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与之前的《归来的人》、《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被命名为“归乡三部曲”。2016年的《再见瓦城》再次将镜头对准他的故乡缅甸,用镜头重走一遍他大姐当年偷渡的幽暗之路。影片于11月7日受邀回到缅甸公开放映,突破缅甸长达50年的禁映令,缅甸的电影局长甚至还邀请昂山素姬前来观看。

从缅甸乡下穷小孩成为年度台湾杰出电影工作者,除却他个人的才华与勤奋外,正如赵德胤在脸书上所言:台湾的多元、自由、谦和是会让奇迹发生的地方。

三、影迷大事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超级大国民》修复重映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对于影迷来说,值得期待的年度大事件之一就是经典影片的数位修复,2016年《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修复CC蓝光碟的“购买热”印证了这场世界影迷的狂欢。

修复版不仅可以让影迷清晰地欣赏到旧版模糊的细节,若有机缘还可在大银幕上一睹为快。时隔二十五周年纪念,台湾重映4K修复版《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消息一经公布便得到各界的热烈回响,最终收获了224万新台币的票房。金马影展为致敬《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不仅以影片中小四拿着手电筒照亮黑暗世界的剧照为原型,设计了53届金马奖的主视觉纪念海报,还放映了两场杨德昌导演侯孝贤主演影片《青梅竹马》的数位修复版,遗憾的是并未全台范围的重映。

修复上映的另一部重量级影片为《超级大国民》,是由与杨德昌导演同时代的万仁执导。影片也是时隔21年之久,台湾国家电影中心才完成这部电影的数位修复,这是万仁导演的“超级三部曲”之二,与诸多新电影展现白色恐怖的不同之处在于,这部电影竟是一部直抒胸臆的悲情诗,遭遇白色恐怖迫害而幸存的老人避世多年出院后,与家人重逢的日子却并非能缓解其对逝去同胞的畏罪感,于是老人选择开始了一场救赎自己旅程——重返曾经受刑之地与直面过去的记忆。影片从头到尾的压抑感扑面而来,令人猝不及防,万仁导演少产并以剧情片居多,鲜有如此沉重而压抑的抒情诗电影,我所观看场次的大部分观众都不禁掩面而泣。

四、纪录片依然是惨淡市场的一抹“暖阳”

1、影像活化石——关于金马五十年与民歌四十年纪录片

台湾纪录片一直是台湾电影中最独特的存在,去年有超过十部纪录片上院线,2016年产出至少十部,票房记录上映为7部,占台湾年产量至少五分之一。

我们的那时此刻

相较于跌宕起伏的剧情商业片市场,台湾纪录片的稳定产出曾在年产量最萧条的年份拯救了台湾电影人。3月份全台上映的金马影展五十周年纪录片《我们的那时此刻》,该片曾在2014年的金马影展上首映过,这次大范围上映,片方做足了宣传架势,可惜票房并不理想,471万票房可能刚好抵平影片的宣发成本。该纪录片由台湾“卖座”纪录片导演杨力州执导,杨力州编组镜头的能力足以让其纪录片“有趣”,从2007年的《水蜜桃阿嬷》到这部金马纪录片,一共有7部独立执导长片,每部都收获了较高的口碑,豆瓣均分甚至超过8.5分。

侯季然执导的《四十年》回顾了民歌运动,影片呈现了丰富的民歌歌手的影像资料,还大量使用了歌手登台献唱的跟拍画面,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歌手们的彷徨与坚定,四十年来,他们重复唱着相同的歌曲,听众来了又散去,时光荏再,而今只留下继续唱歌的时代身影,如同海报中拿着吉他与行李箱离去的歌手背影。

2、人物故事仍然是纪录片主导类型,赈灾与议题并存

记录上映的7部纪录片,有4部为导演拍摄的人物故事。四部影片都从个人经历出发反映了台湾社会的结构与变迁。

《翡翠之城》

《翡翠之城》是《再见瓦城》导演赵德胤的家庭故事,早年大哥为贴补家用去到缅甸采矿,揭开了缅北玉石矿区的真实恶劣的生存状况,遍布毒品与妓院。该片入围66届柏林影展新电影论坛单元、台北电影节最佳纪录片、金马奖最佳纪录片;《童梦》则记录64岁旅美画家吕游铭的故事,他成长于60年代艺术不被重视的台湾社会,为争取创作的自由,他历经艰辛在美国实践自己的绘画梦想;获得台北电影节最佳纪录片的《河北台北》费时15年,记录了出生中国河北的老李曾在韩战交界处被俘后来到台湾,一待六十年,每日备受煎熬心系家乡与惧怕身份暴露。入选2016年釜山影展超广角纪录片竞赛单元的《不即不离》由马来西亚导演廖克发执导,从家庭问题开始,展开了一趟国族历史的认识之旅。

除开个人故事,纪录片当然少不了杨力州导演提到过的议题纪录片,令人意外的是《学习的理由》是由就读于人文国中、年仅十四岁杨逸帆拍摄的,记录了身边朋友们的升学心声。《此后》则是由陈文彬执导的一部反映2009年莫拉克台风的赈灾纪录片,讲述遭受风灾的小林村民翁瑞琪的故事,表现了灾民如何走出逝者阴影,重新找回生命的意义。

3、华语区最先锋的纪录片——《日曜日式散步者》

 

《日曜日式散步者》

虽然前文提到的两部“精华”纪录片票房不尽人意,但是台湾纪录片创作者还是交出一份高质量的“成绩单”,其中最令人惊艳的便是黄亚历导演的《日曜日式散步者》,该片获得金马最佳纪录片,令主竞赛失意而黯然的台片“挽回”了一点颜面。

该片以大胆新颖的实验性纪录手法展示了上个世纪30年代“风车诗社”的创作生态,从日治中期、二战时期到光复后“二二八事件”为止。1933年,正值日治时期的台湾深受革新激进的日本现代文学影响,留学京都的杨炽昌将超现实主义风潮带入台湾,与林修二、李张瑞、张良典等人共同成立风车诗社。主张距离现实愈远愈能分理处诗的纯粹性,诗的秘密就在于“如何截断的对象、组合对象”。1935年秋日发表《风车诗刊》,每期75本,隔年夏季停刊。风车诗社虽然短暂,但其主要创作者实践并未停止,常撰文于主流报纸《台湾日日新报》《台南新报》,影响力不容小觑,尤其现今回过头来审视,诗社作品的艺术性与历史价值昭然若示。

这段历史鲜为人知,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黄亚历用实验性的手法再现了风车诗社的超现实感,全片以“无头部面孔”的演员扮演画面与史料信息“堆砌”而成,跳跃性的剪辑风格,噪音似的音效风格,断裂的叙事风格,完美展示了电影诗的无限可能,同时其特立独行的手法迥异于追求真实性的主流纪录片,迄今大陆创作者中也鲜有能及者。

今年的台片尽管商业与艺术上均遭受了打击,但是低谷中也能看出“异类”的独特价值,《楼下的房客》票房的逆袭与突破,证明开放此类型片的重要性,与当年陈国富导演《双瞳》的制作心声一样,台湾影人的眼界必须跳出“喃喃自语的文艺圈”,去制作更为高质量工业水准的类型片。纪录片依然是坚守本土电影创作者的“救市主”,纪录片的创作长期滋养着台湾电影市场。

2016年台湾电影大台北地区电影票房一览表

 

上映日期

片名

导演

票房(新台币:万元)

2016.9.16

楼下的房客

崔震东

4161

2016.2.5

大尾鲈鳗2

邱瓈宽

3773

2016.07.15

六弄咖啡馆

吴子云

2027

2016.2.5

人生按个赞

吴震亚

736

2016.3.4

我们的那时此刻(纪录片

杨力州

471

2016.12.09

再见瓦城

赵德胤

366

2016.2.5

神厨

冯凯

352

2016.07.29

极乐宿舍

林世勇

332

2016.11.18

一路顺风

钟孟宏

330

2016.4.15

失控谎言

娄一安

292

2016.06.24

萌学园:寻找磐古

李权峰 / 赵亮

230

2016.5.6

傻瓜向钱冲

黄铭正

226

2016.12.16

一万公里的约定

洪昇扬

226

2016.11.11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杨德昌

224

2016.3.18

只要我长大

陈洁瑶

222

2016.3.18

五星级鱼干女

林孝谦

172

2016.1.8

他妈的藏宝图

黄竑寯

172

2016.10.28

德布西森林

郭承衢

126

2016.11.11

单车天使

周抱朴

121

2016.3.18

黑白

游坚煜

113

2016.3.25

奇幻同学会

林清介

107

2016.7.8

风云高手

张清峰

102

2016.10.14

四十年

侯季然

99

2015.12.31

我们全家不太熟

王传宗

91

2016.11.18

心灵时钟

蔡银娟

88

2016.10.28

谎言西西里

林育贤

66

2016.3.14

日曜日式散步者

黄亚历

66

2016.08.12

学习的理由

杨逸帆

53

2016.05.20

再见,在也不见

忻钰坤 / 陈世杰 / 西瓦罗·孔萨库

51

2016.3.11

独一无二

杨顺清

41

2016.10.28

超级大国民

万仁

36

2016.11.04

童梦

赖俊羽

28

2016.10.21

此后

陈文彬

24

2016.9.23

购物女王

柳广辉

21

2016.11.25

翡翠之城

赵德胤

12

2016.11.25

不即不离

廖克发

12

2016.11.04

儿子老子

安邦

10

2016.11.11

河北台北

李念修

6.88

(数据来源于台湾开眼电影网,截止到2017年1月1日)

    综艺

    《我是大侦探》邓伦:每次角色设定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