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券商中国梅菀
机构对上市公司联合调研,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机构对此上市公司的关注,但并不能说明机构资金将会投资被调研个股。
券商中国记者采访多位卖方分析师和上市公司董事会办公室内部人士得知,机构调研多为卖方充当主导角色,邀请买方和上市公司高管交流,“能和多高层级高管交流,要看卖方实力和日常关系维护。”一些体量较大的上市公司出于投资者关系维护的角度,也会定期组织机构调研,但每年一般不会超过两次。
多家卖方分析师告诉券商中国记者,如果在一定时期内,一家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吸引了大量机构调研,能部分说明这家公司的市场关注度比较高。在调研前后资金或许已经有所布局,投资者布局此类个股可能获得超额收益。
机构为什么调研上市公司?
机构调研上市公司,可不单单因为对上市公司业绩看好,也并非市场中广泛流传的一些阴谋论——机构调研上市公司以及随后撰写研究报告,是为配合资金拉升上市公司股价。
首先,市场关注高的个股,卖方机构肯定更加愿意组织买方调研。比如宋城演艺,根据公开信息,今年2月底到4月份四次被机构调研,两次为现场会议,两次为视频会议,参与机构数一共达到181家。“宋城演艺业绩表现非常好,业务上每次都有大动作,市场关注度也很高,管理层每次承诺的东西也都兑现了,如此吸引机构注意力再正常不过。”华东一家上市券商旅游行业研究员向券商中国记者表示。
其次,行业周期也部分决定了上市公司对机构调研的吸引力,传统行业市场关注度相对较低。以金融行业为例,卖方组织保险业、银行业调研,对买方的吸引力非常有限。“与此相反,相对于传统金融机构,其他一些上市的金融新业态,往往会吸引大量眼球。”一家上市券商非银行业研究员说。
最后,一些公司可能在某个阶段对股价有所诉求。“比如一家公司未来有再融资需求,就可能借机构调研抬升股价,以保证顺利筹资。”一家卖方研究员说,一些中小盘个股可能会做一些,并且这种行为明显游走于监管边缘。
调研和股价是否有关联?
多位卖方分析师向券商中国记者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对上市公司的调研频次明显增加。但个股调研频次的增加,和股价是否上涨没有直接关联。
一位卖方研究员说,对于传统非金融行业来说,如果市场关注度突然升高,机构调研频次突然增加,往往股价已经走出一轮行情,在这种状况下,机构调研其实有一定滞后性。但考虑到不同卖方会持续多次组织调研活动,在机构一窝蜂调研的早期入手个股,还是有大概率获取正收益的。
但不同行业的差别也是很明显的,一家券商TMT行业研究员近期就向记者多次吐槽“太累,身心疲惫。”
“今年没有行情,只好在服务上苦下功夫了。”上述券商TMT行业研究员在路演间隙向记者吐槽说,今天上海有3场路演,明天要去南京,随后周四、周五又要去北京待几天。
事实上,对于传统金融行业来说,机构调研对买方的吸引力的确非常有限,“银行、保险和券商等机构信息都相对比较透明,相对其他行业对股价涨跌的诉求也不高,但机构调研少,并不代表这些公司就不值得投资,在目前行情下,银行、保险等机构反而更容易获得相对收益。”上述券商非银行业研究员说。
今年机构调研近3000次
券商中国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以来,已有983家上市公司接受机构2925次调研,参与调研的机构总人数达到18564人次。
但从被调研10次以上的33只个股今年以来涨跌情况来看,平均跌幅达到18.2%,超过沪深300今年以来17.77%的跌幅;这33只个股中仅有6只个股录得正收益,其中顺络电子[-0.12% 资金 研报]今年以来上涨21.25%,涨幅最高,中颖电子[-3.67% 资金 研报]涨幅次之,达1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