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可穿戴设备,随时能让老人被儿女获悉自己所在的位置;在日间照料中心,老人可以和老友天天聚餐:多元化的养老服务,让老人安享高质量晚年生活……在昆山开发区,“老有颐养”的生活就在身边。近年来,开发区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敬老氛围日益浓厚、老有所为成效显著,老年人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 “长者卫士”让子女时刻在身边
蓬莱社区率先推广的“长者卫士”养老服务电子产品,具有GPS定位功能,只要在子女的手机上装一个APP,就能随时随地实现老人与子女的互通互联。
“我每天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到哪里去玩,孩子们只要打开手机就能看到我的位置。他们放心,我心里也感觉孩子时刻在身边。”蓬莱社区的周耀琴老人说。除了GPS定位,“长者卫士”还以智能养老综合服务平台为载体,整合了一键报警、自动报警、实时录音、接收广播、服务请求、收音机等多项功能,可以提供高效便捷的居家养老科技服务。
在蓬莱社区,像周耀琴这样的老人共有100多位都由社区免费为他们佩戴了“长者卫士”。记者了解到,蓬莱社区还专门打造了一个智能养老综合服务平台,以便社区可以及时掌握老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服务。如一些需要长期定时服药的老人,“长者卫士”可以定时提醒吃药;对腿脚不便的独居老人,“长者卫士”可以通知社区提供送饭送水等一系列服务,既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特点老人的需求,也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有人帮扶”的社区温馨服务。
蓬莱社区的养老服务创新,后来在蓬朗街道得到了推广。开发区社会事业管理局也正积极在全区范围内推广“长者卫士”,目前已为开发区福利院的36位老人,以及在家居住的17位五保老人配备了“长者卫士”。
● “日间照料”让老人天天有美餐
在兵希街道的一个日间照料中心,每天快到中午吃饭的时间,都有数十位老人陆续赶来就餐。参加了助餐点但行动不便的老人,中心还准时把饭菜送上家门。
记者在兵希街道日间照料中心采访时发现,每天的饭菜品种丰富,荤素搭配合理,所用的食材都是按照规定要求选购。“我们现在有4个日间照料中心,参加助餐的老人大多数自我照顾能力较差。街道社区每天的助餐服务,让他们的日常生活更加轻松。”兵希街道相关工作人员说。
据了解,目前,开发区已建成16个日间照料中心,其中有14个已投入使用。开发区在强化政府主导的同时,还积极引入社会机构参与养老服务和管理,不断提升社会化养老的发展水平。兵希街道的日间照料中心就由昆山“老来伴”实际开展运作和服务。“今年我们在以往的基础上,主要将推动蓬朗街道新建的两个日间照料中心采用社会化运营模式,逐步扩大范围。”开发区社会事业管理局民政科科长李越说。
● “社会化养老”让服务更多元
今年81岁的顾嗣玫老人,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十多年,辗转几家医院后,均无法长期住院。去年年底,他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了开发区康仁护理院,“这里既有医生治我的关节炎,还有专人康复护理,解决了我诸多烦恼,康仁每年还举办一次集体生日会。”顾嗣玫开心地说。
康仁护理院是完全社会化运营的养老服务和护理机构,自2013年投入使用以来,已累计为数百位老人提供养老、助老服务,打造了一种“楼上养老,楼下看病”的新型养老模式。护理院在服务上,采用心理疏导和身体康复相结合的模式,为需要康复护理的人群服务。为此,护理院建立了一支专业、高效的医疗队伍,以及具有丰富经验的护理员队伍。建院以来,不少入院的失能、失智老人逐渐恢复了部分生活能力。
记者还了解到,目前新建的开发区福利院已基本完工,即将投入使用。为了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开发区将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引入“社会化养老”模式,逐步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从而实现养老服务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