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民间投资持续大幅下滑,令刚刚呈现回暖态势的中国经济再次蒙上阴影。上月20日,国务院罕见地派出“大阵仗”的9个督查组开展为期10天的促进民间投资专项督查,并于6月2日公布了发现的四大问题。此前,“权威人士”亦曾特别提到民营企业投资大幅下降的风险。业界呼吁,在当前的非常情况下,各级政府应该出台包括减税降费在内的一些应急措施,切实降低投资成本和消除投资障碍,以恢复民企信心,激活民间投资。
大公网6月3日讯 (记者 贺鹏飞)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今年1-4月份,内地民间固定资产投资82393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名义增长5.2%,增速比1-3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自2015年1月以来,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连续15个月下行,进入2016年后更是出现急剧下降。
在此背景下,国务院首次派出督察组对民间投资展开专项督查。据新华视点2日报道,这次督查发现民间投资面临包括公平待遇未落地、融资难仍普遍存在、审批繁琐依然突出及成本高负担重影响企业投资意愿等四大问题。
经济学家、浙江省民营投资企业联合会会长周德文近期亦赴多个省市开展民间固定资产投资调研。他发现,此次调研的绝大部分城市民间投资均出现严重下滑,民营企业不论大小,都普遍存在投资信心不足的情况。
周德文分析道,近几年中国经济持续下行,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成本攀高,出厂价跌,很多民企都受到巨大冲击。加上前几年出现一定程度的“国进民退”,极大地减弱了民间投资的热情和意愿,导致“很多民营企业家对政府、对政策有很多顾虑,民间资本对外部投资持等待、观望、徘徊态度”。
8成民企认为税费过高
同时,影响民间投资的要素,例如土地、融资等供给都严重短缺,投融资环境较差。很多地方政府都把有限的土地指标让给国有企业,对民企则设立层层障碍。融资难、融资贵仍然是阻碍民间投资的瓶颈。
周德文表示,民企普遍反映税费重、成本高。根据调查,80%以上的民企认为税费过高,有的企业缴纳的税费占营业额的7%以上,占全部成本的40%以上,这对于利润率普遍偏低的民企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税费超过企业利润,这是很可怕的。”周德文表示。
对此,江苏晨风集团董事长尹国新深有同感。今年1-4月份,晨风集团共缴税1.35亿元。“占销售额比例很高,税负太重。”尹国新说,除了各种税收外,企业还要承担大量行政事业性收费,其中有些收费甚至缺乏法律依据,企业对此苦不堪言。诸如防汛抗旱等各种收费名目繁多,且征收的随意性太大,无疑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吁出台税费“正面清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降低企业成本,坚决遏制涉企乱收费行为。而“权威人士”也专门提到,要把整体税负降下来,把不合理的收费取消掉,把行政审批减下来,并强调各级政府要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带头作为。
“本届政府在简政放权方面抓的力度很大,但是在地方上做的还不尽人意,比如民企投资一个项目还是要盖几十个公章。”周德文说,要想激活民间投资,就必须要切实地简政放权,扫除民企对外投资的束缚和阻碍,真正把权力关到笼子里。他建议,降成本可以先从减税降费入手。而在当前形势下,各级政府应该出台一些应急性的减税降费措施,让民营企业恢复投资信心。
同时尹国新亦建议,国家应该出台“正面清单”,规范税费征收名目和比例,防止地方政府乱收费。“我们老是说又取消和减少多少收费项目,以后能不能倒过来,看看我们到底有多少收费项目是合法的。”他说道。
工作人员为企业申请人办理业务\新华社
“等手续办好,商机早失了”
政企关系或官商关系也是民企投资绕不开的领域。经济学家周德文表示,反腐倡廉得到广大民营企业拥护,但是现在很多政府官员歪曲了反腐倡廉。以前民企遇到问题时,向政府官员反映的渠道比较通畅,但现在很多官员都不敢跟民企打交道,对民企“敬而远之”。
江苏南京一家民营企业老板对此深有体会。他说,以前政府官员索贿受贿现象较为严重,很多企业敢怒不敢言。中共十八大过后,这一现象确实大有改观,但与此同时,官员懒政庸政的现象变得非常突出。很多以往拿钱办事的官员要么避而不见,要么见面也是避实就虚,顾左右而言他。据新华视点2日报道,一些基层干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支持民间投资缺乏积极性,影响办事效率。山西一家民营企业负责人向国务院民间投资督查组座谈时反映,“等手续办好,商机早失了。”
“以前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在是‘门好进、脸好看、事不办’。”周德文说。这一现象需要引起重视并切实改进,真正创造“亲商、安商、爱商”的氛围。在当前民间投资严重下滑的背景下,更需要切实厘清政企关系。
专家:打破金融垄断拓融资渠道
对于民企来说,融资难、融资贵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经济学家周德文指出,90%的民企很难从银行得到贷款,银行惜贷、压贷、抽贷线下仍然很严重,这对民企扩大投资形成了很大制约。根据国家统计局针对小微企业的一份调查数据,在受访企业中,资金能够支持企业扩大生产的企业仅有4.2%,超过95%的企业无法为本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调查结果显示,58.7%的受访小微企业将银行贷款作为获取资金的首选渠道,但向银行贷款的企业,全部贷到所需款项的仅占6.6%,贷到大部分的占10.7%,贷到小部分的占23.1%,还有10.7%的企业没有从银行贷到款。
对此,周德文建议打破金融垄断,让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建立为民企服务的中小银行,使银行业充分竞争。进一步拓展直接融资的渠道,加大投融资改革的力度,完善债券市场、股权市场,让民营企业直接从资本市场融资。由此才能改善投资环境,降低融资成本,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改善“软环境” 让民企重拾信心
除了投资成本过高等“硬环境”影响外,一些无形的“软环境”也是阻碍民间投资的重要因素。
经济学家周德文认为,当前民间资本的准入门槛过高,很多垄断性领域依然垄断,少数垄断领域看起来被打破,但实际上还是存在“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的现象,很多领域开而不放,民间资本仍然难以进入。例如,虽然中央在一些领域积极推动PPP模式,但是很多好的项目被国企垄断,一些不盈利或难以盈利的项目才拿出来向民企开放。“我不是放开了吗?你可以投啊。”周德文指出,实际上这些项目大多难以盈利,这严重影响了民间资本参与PPP项目的热情。
周德文认为,当前民企投资环境仍然不尽人意,各种领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所有制歧视,民企合法投资权益没有得到有力保护。
“坦率来讲,民营企业的地位还处在夹缝中。”江苏晨风集团董事长尹国新也认为,目前中国针对民营企业和民间投资的法律还不健全,整个社会也缺乏鼓励和保护民间投资的氛围。“好的企业大家当然会为他说话甚至吹捧,但如果一家民营企业有问题的时候,我没看到谁会站出来为他说话。”他说。
例如,现在有的民企陷入困境,按理可以循正常的法律途径破产,但实际上政府、银行、员工都不允许,老板甚至被员工围困殴打。尹国新表示,近几年此类案例层出不穷,这种氛围下,很多企业家都面临很大压力,“现在很多企业有点钱不是想去投资,而是想早点结束掉,不做了。”他认为,在激活民间投资方面,当前政府最重要的事情是创造公平竞争的平台和环境,并切实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让创业的人真正找到存在感。
周德文强调,各级政府必须致力于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私有财产和人身安全,特别是在民企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坚定地站在民企一边,增强民企的信心。“我们国家政治摆在经济前面,如果政府不给民营企业信心他就没有信心。”他说。针对当前很多民企觉得没有渠道和项目可投资,他建议各级政府“靓女先嫁”,推出一批能够盈利的优质项目,引导民企投资方向,让民企尝到甜头、恢复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