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有话要说
最近,拥有7000 张床位,被媒体称为“全球最大医院”的郑大一附院,因公布2014 年营收情况而引来各界高度关注,甚至诸多非议。这家公立三级甲等医院在2014 年实现营收75.21 亿元,日门诊量最高达21600人次,为河南同类医院的4倍。
(6月2日《中国经济周刊》)
“超级医院”是如何炼成的?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打造“全球最大医院”很体面,是医疗政绩的直接体现;对患者来说,出于对大医院的信赖,不管大病小病都更加倾向于资质优良的高级医院。
但良好的社会医疗环境应当是,让老百姓“零障碍”就医,关键要打造“正三角形”的就医秩序。即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县市、疑难杂症才到顶级医院,从而形成“重基础、铸品牌、多极化”的医疗格局。
“超级医院”的出现,却违背了“均衡医疗资源”的理念。首先,“规模化”、“集团式”发展不是医疗可持续发展的本义,“一家独大”垄断了原本就稀缺的医疗资源,也令其他医院望之兴叹,加重了医疗不公现象。
其次,患者不论大病还是小症都涌向三甲医院,是典型的“杀鸡用牛刀”。不仅有违国家分级诊疗的初衷,更将加剧本已白热化的三甲医院诊疗现状。
第三,面对75.21亿元的年收入,普通患者难免担心它成了看病贵的又一作佐证。作为院方,应当公开年门诊量、住院与检查相关数据,让人们看到营业额背后所对应的等价医疗服务,打消公众疑虑。
“超级医院”并不值得引以为豪,反而让人看到了“医疗不公”的另一面。只有一手抓医疗资源的均衡优化,一手抓“超级医院”科研和医疗水平的提升,并加快完善分级诊疗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应以分级诊疗的“百花齐放”取代“超级医院”的“一花独放”。
徐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