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袁弥昌接受本报专访时直指,本土主义不过是伪命题/大公报记者林少权摄
文|大公报记者冯瀚林
近年不少人将“本土”两字挂在嘴边,部分人甚至叫嚣“港独”。提倡中间温和路线的民主思路总干事袁弥昌接受《大公报》专访时表示,本土主义只是伪命题,批评有人藉着新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阶段浑水摸鱼,才会衍生“港独”思想。他期望建制派能够改革,形成一股巨大的中间保守力量。“个人蓝图就是变成一股温和保守的力量,维护既有体制及价值,令激进派不能坐大。”
近年来不少人打着“本土”的旗帜,发起所谓“驱蝗行动”、“光复行动”,参与新界东立法会补选,例如本土民主前线发言人梁天琦在补选取得六万多票,而提倡“港独”的组织亦相继成立。“本土主义”是否成型呢?民主思路总干事袁弥昌接受专访时表示,本土主义、本土文化等不过是伪命题,因为任何人都会重视这些东西。他比喻说,假如没有宗教的话,就需要一种宗教代替品,而本土主义犹如宗教代替品。以往港人会说狮子山下精神,而他认为这种说法已经过时。
“有些‘有心人’就是利用一个假设,大家都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想法,就是这数十年只会愈来愈差,所以就应该在这里着墨,所以才会有‘港独’、本土这股浪潮出来。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斩断这种联想。”袁弥昌解释,本土派能够浑水摸鱼,是因为新的价值观还未出现,“我所提倡的就是保守的改革,或者温和的改革。一定要有改革这个元素,否则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袁弥昌认为,从积极的角度分析,本土派冲击了建制、“泛民”这个二分法,这样激进保守的轴线才会有机会出现。一方面,政府有责任解决现时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他期望建制派能够改革。“不一定要本土化,这是很难也不是一阵子可做到,如果可以做到基本的革新,或者是更好、具体的政治主张。只要年轻化就行了,毋须好(迁)就本土。”他强调,当建制改革起来,一股中间保守力量就能形成,他形容“这是必胜策略,也是解决方法,是很重要的。”
民主思路不会沦卫星党
现时香港社会陷入撕裂,民主思路提出中间路线。有人认为中间路线就是无立场、“骑墙”,亦有意见指中间路线不可行,只会沦为卫星党。袁弥昌指出:“个人认为,不是要在现有的政治光谱之中占一席位,而我真正的目的是要改变这个版图,令中间派有利,这才是我的意思。我反而觉得不是卫星党,中间派在适当的时候就会再出现,在最乱的时候就会出现。”他续说,个人蓝图就是变成一股温和保守的力量,维护既有体制及价值,令激进派不能坐大。中间大势力的形成,亦容许其他比较激进派的存在。即使其他激进派存在,也不是一个问题。
至于民主思路有何目标,袁弥昌回应指,应该主动接触一些有影响力、认同中国的温和“泛民”,例如刘慧卿、单仲偕等。“一方面想建制派改革,我亦寄望出现非建制温和保守平台,之后建制变成真正的保守势力,便有机会合作。”
留住港内地生充两地桥梁
两地矛盾不断,有小撮港人更煽动敌视留港的内地人。在中大任教的民主思路总干事袁弥昌表示,香港人应主动争取这批留港内地生,“这班人最有条件做我们的桥梁,可以将香港最好的东西传入内地,继而影响内地。”此外,他又建议,香港应该继续发展软实力,例如拍好电视剧,带出更多香港产品。
在中大担任全球政经硕士课程客席讲师的袁弥昌认为,在他的课堂之中,有很多内地学生,“我觉得香港人应主动争取这班人。这班人最有条件做我们的桥梁,可以将香港最好的东西传入内地,继而影响内地。”不过现时香港种种问题令这批内地生难以在港找到工作,加上香港租金及楼价高昂,他们需要入住另类劏房,变相浪费了这批人才。“现时(激进人士)还挑动内地对香港观感这么差,连我们的好处亦无法推销出去,所以这是很错的做法。”
此外,袁弥昌又表示,香港应继续发展软实力,影响内地。以往香港影视行业叱咤东南亚,不过时移势易,港产电视剧及电影的影响力大不如前。他引用一套令一众香港女士几乎缺氧的韩国电视剧《太阳的后裔》为例,指内地其实也有军队,也想宣扬国家、爱国、正义感等元素,但韩国只是用了宋仲基、宋慧乔,以及简单的情节,就将内地剧比下去。“香港要把握这些机会,不可以轻易放弃,像水一样渗入去。香港现在太无心机,剧本很差,故事有几难写呢?”他形容,输出软实力可以回到电视剧模式,因为电视剧会放映一段时间,影响力更长,能够带出更多香港产品。